- 历史发展因素
- 早期城市化进程:厦门的城市发展起源于岛内,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集中在岛内,例如厦门的老城区多位于岛内,思明区作为厦门的核心城区,承载了厦门从近代以来的诸多历史建筑和重要机构。
- 交通条件限制:过去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跨岛通道建设滞后,使得岛内与岛外的联系不够便捷,进一步强化了岛内作为城市核心区的地位,岛外发展相对缓慢,逐渐形成了岛内岛外不同的发展格局。
- 地理环境因素
- 自然地形分隔: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等组成,厦门岛与大陆之间原本主要通过桥梁和渡口连接,自然的海域分隔使得岛内岛外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初期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有所不同。
- 资源分布差异:岛内土地资源相对稀缺,但拥有较好的港口资源和相对平坦的地形,利于发展港口贸易、商业金融、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岛外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在早期开发中,受地理条件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发展相对滞后。
- 城市规划与功能定位因素
- 功能分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厦门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规划,岛内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旅游、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城市的核心商务区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如湖滨南路的金融商务区,汇集了众多金融机构。
- 产业布局:岛外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分别布局了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以及生态农业等,例如集美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发展了软件信息产业等;海沧区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石化、电子等临港产业,通过这样的规划,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布,促进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