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被称为“巴蜀”主要是因为历史上该地区先后有巴国和蜀国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其具体由来如下:
- 巴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大约在夏朝时期,巴国就已出现,居住在今天重庆一带及四川东部地区,因多河流,擅长用船,以蛇为图腾,廪君为其首领,周武王伐纣时,巴人组成军队参战,因功被封为子国,正式成为周的诸侯,巴国经济以农业为主,渔业也较为发达,境内有盐泉,制盐业兴盛,所产的盐除满足国内需求,还用于与周边部落交换物资,其疆域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极盛时期范围涵盖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等地,战国时期,巴国受到楚国和秦国的挤压,势力逐渐衰弱,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国,设置巴郡。
- 蜀国:古蜀文明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王朝,约在公元前16世纪,蜀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都城在今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带,杜宇王朝时期,蜀国农业发达,杜宇教民务农,被尊为“望帝”,后来,鳖灵治水有功,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迁都至成都,开明王朝时期,蜀国国力强盛,疆域大致包括今天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伐蜀,蜀王兵败被杀,蜀国灭亡,秦国在蜀地设置蜀郡。
由于巴国和蜀国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于四川地区,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后世就将这一地区合称为“巴蜀”,秦朝统一中国后,巴蜀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一部分,“巴蜀”之称也一直沿用下来,成为这一地区的代称。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