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与地形因素
- 纬度位置 清涧处于一定的纬度范围,较高的纬度使得它在一年中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和强度相对有限,与低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时太阳高度角较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少,地面吸收的热量不足以维持较高的温度,从而导致气温较低。
- 海拔高度 清涧所在区域如果海拔较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使得该地区整体温度偏低。
- 地形地貌
- 清涧可能位于山谷或盆地等特殊地形中,山谷地带在夜间,冷空气容易在谷底堆积,形成冷空气聚集效应,导致气温明显降低,盆地地形则不利于热量的扩散,热量容易在盆地内积聚后又较快散失,夜间降温幅度较大,使得整体温度较低。
- 周边山脉的阻挡也可能对清涧的温度产生影响,山脉会阻挡暖湿气流的进入,使得该地区得不到充足的暖湿空气调节,同时也阻碍了本地热量向外扩散,加剧了温度的降低。
大气环流因素
- 盛行风影响 清涧可能受特定盛行风的控制,如果经常受到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侵袭,冷空气带来了低温天气,冬季的西北风可能会将寒冷的空气输送到清涧,导致气温大幅下降。
- 大气环流系统
- 所处的大气环流系统可能不利于热量的输送和积累,在一些大型的天气系统中,如冷高压系统控制下,清涧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在空气下沉过程中绝热增温,但同时也抑制了对流和水汽的上升运动,使得天气晴朗少云,夜间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容易降低。
- 相反,如果处于不利于热量输入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如远离暖湿气流的输送通道,缺乏暖空气的补充,就难以维持较高的气温,导致温度偏低。
下垫面性质因素
- 地表覆盖 清涧地区如果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多为裸地或沙石等,裸地和沙石的比热容较小,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快,但在夜间散热也快,不能很好地储存热量,使得气温在夜间迅速下降,相比之下,植被丰富的地区,植物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调节局部气候,并且植被覆盖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减少热量散失,而清涧植被覆盖不足的情况会加剧温度的降低。
- 水体分布 当地水体面积较小,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作用有限,水体具有较大的比热容,能够在白天吸收热量、夜间释放热量,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清涧缺乏大面积水体的调节,导致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冬季温度容易偏低。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