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形呈狭长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大地构造基础
- 板块碰撞挤压
- 甘肃处于板块交界地带,长期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欧亚板块,这种强烈的碰撞挤压作用使得地壳发生变形和隆升。
- 青藏高原的隆升就是这一板块运动的结果,甘肃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受到其隆升的影响,地形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不均衡的作用力,导致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从而奠定了甘肃地形狭长的基本格局。
- 地质构造走向控制
- 甘肃境内发育有多条呈东西向延伸的地质构造带,如祁连褶皱带、秦岭褶皱带等,这些地质构造带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岩石受到挤压、拉伸等作用,形成了大致呈东西向排列的山脉、谷地等地形单元。
- 比如祁连山脉,它呈西北 - 东南走向贯穿甘肃西部,其走向决定了甘肃在这一区域东西方向上地形的连续性和狭长形态,山脉之间的谷地则进一步延伸了地形的狭长特征,使得整个区域在东西方向上的地形分布较为连贯且狭长。
山脉与河流分布影响
- 山脉阻挡与分隔
- 甘肃境内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如祁连山、六盘山等,这些山脉对气流、降水等自然要素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隔了不同区域的地形。
- 祁连山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和水汽,使得山脉以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形成了河西走廊等相对狭长的干旱地带,山脉以南则受到一定的地形雨影响,气候相对湿润,地形也呈现出与山脉走向相关的狭长分布特点,六盘山同样对甘肃东部地区的地形和气候产生了分隔作用,影响了该区域东西方向上地形的连续性和形态,使得甘肃东部地区的地形也具有一定的狭长特征。
- 河流塑造与延伸
- 甘肃境内的河流多呈东西向流动,如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等,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了河谷地貌。
- 黄河在甘肃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形成了较为宽阔的河谷平原,这些河谷平原沿着河流方向延伸,进一步加强了甘肃地形在东西方向上的连续性和狭长感,洮河、渭河等支流也各自形成了相对狭长的河谷地带,它们与黄河主河谷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甘肃地形狭长的水系格局,使得整个甘肃地形在河流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狭长状。
历史地理演变因素
- 区域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
-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甘肃地区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地壳升降等地质过程,不同时期的地质演化在东西方向上留下了不同的地质遗迹和地形特征,这些特征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融合,形成了现在狭长的地形格局。
- 在古生代时期,甘肃部分地区经历了海洋环境,之后随着地壳运动逐渐抬升成为陆地,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向上的地质演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使得地形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狭长形态,尽管后续又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的改造,但总体的狭长地形框架得以保留。
- 人类活动与地形演变的相互作用
-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甘肃地形产生了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其狭长特征,长期以来,甘肃地区的农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多沿着河谷、平原等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带展开。
- 河西走廊作为甘肃重要的经济和交通通道,人们在这片狭长的区域内进行农业开发、城镇建设等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使得该区域的地形特征更加明显地呈现出狭长状,交通线路也多沿着河谷等地形较为有利的方向延伸,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向上的联系和狭长地形的连贯性。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