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哥一般指吴哥寺,之所以被称为“小吴哥”,主要是为了与吴哥通王城(大吴哥)相区分,以下是详细介绍:
- 得名由来
- 相对规模较小:吴哥寺在吴哥古迹群中规模相对小于吴哥通王城,吴哥通王城是高棉帝国的首都,其范围包括了众多宫殿、寺庙、城墙等建筑,规模宏大;而吴哥寺虽然本身也是一座非常庞大且宏伟的寺庙建筑群,但相较于吴哥通王城整体规模要小一些,所以被称为“小吴哥”。
- 建造时间较早:吴哥寺由高棉帝国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 年在位)建造,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吴哥通王城由阇耶跋摩七世(1181—1219 年在位)建造,从建造时间上吴哥寺更早,因此先被称作小吴哥,后建造的吴哥通王城就被称作大吴哥。
- 历史背景
- 吴哥寺的建造初衷:苏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建造一座能够供奉毗湿奴神的寺庙,同时作为自己的陵墓,吴哥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高棉建筑艺术的精髓,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宗教文化内涵。
- 吴哥通王城的历史意义: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高棉帝国达到了鼎盛,他建造吴哥通王城,不仅是作为首都的政治中心,还承载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功能,吴哥通王城内有巴戎寺等著名建筑,以其巨大的四面佛雕像而闻名。
- 建筑特色
- 吴哥寺:它以其对称、严谨的布局,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而著称于世,寺庙建筑群围绕着中央的莲花池和五座尖塔展开,象征着神话中的须弥山,回廊墙壁上刻满了精美的浮雕,讲述着印度教神话故事,是高棉艺术的杰出代表。
- 吴哥通王城:城墙高大厚实,周长约12公里,设有多个城门,城内建筑风格多样,除了宗教建筑外,还有宫殿、寺院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巴戎寺的四面佛雕像高达数米,面容慈祥,俯瞰着整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