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因素
- 海拔与气候垂直差异
- 泰山海拔相对较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泰山山顶和山脚的温差可达数摄氏度。
- 这种较大的温差使得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冷却凝结,山脚的暖湿空气在沿山坡上升时,水汽遇冷就会形成雾,当山脚气温较高且空气湿度较大时,暖湿空气上升到山腰或山顶附近,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 地形地貌影响
- 泰山山体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当空气在山脉间流动时,会受到地形的阻挡和引导。
- 暖湿空气遇到泰山的山体阻挡,会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空气绝热冷却,水汽达到饱和后就容易形成雾,当盛行风携带暖湿气流吹向泰山时,气流在遇到山脉阻挡后上升,在迎风坡一侧就容易出现雾,泰山周边的山谷地形也有利于雾的形成和聚集,山谷中空气流通相对缓慢,当水汽在夜间冷却凝结时,雾不容易消散,从而在山谷中形成较厚的雾层,有时还会向山顶蔓延。
- 水汽来源
- 泰山周边水系丰富,如大汶河等,这些水体在蒸发过程中会不断向空气中释放水汽。
-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就容易形成雾,泰山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特别是在温暖湿润的季节,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汽,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在夏季雨后初晴的早晨,泰山周边空气湿度较大,加上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水汽充足,此时如果有合适的降温条件,就很容易出现雾。
气象条件因素
- 湿度条件
- 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时,水汽就容易凝结成雾,泰山地区受多种天气系统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湿度会明显增加。
- 当暖湿气流控制该地区时,空气湿度会迅速上升,暖湿气流带来大量的水汽,使得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在夜间,地面辐射冷却,气温降低,水汽更容易达到饱和并凝结成雾,锋面过境时,冷暖空气交汇,也会使空气湿度增大,为雾的形成创造条件,当暖锋过境时,暖空气沿冷空气爬升,水汽冷却凝结,常伴有雾的出现。
- 温度变化
- 温度的变化对雾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夜间,地面热量散失较快,地面温度迅速下降,贴近地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
- 当降温幅度较大时,空气层中的水汽就会冷却凝结成小水滴,形成辐射雾,这种雾通常在晴朗微风的夜晚较为常见,在冬季的夜晚,泰山地区天气晴朗,微风轻拂,地面辐射降温明显,此时就容易在山脚或山谷地带形成辐射雾,而在白天,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地面温度升高,雾会逐渐消散,但如果白天云层较厚,太阳辐射被削弱,地面升温缓慢,雾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平流雾的形成与暖湿空气的水平移动有关,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下层空气受冷降温,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如果暖湿空气在泰山周边平流且遇到合适的下垫面条件,也可能出现平流雾。
- 风的作用
- 微风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微风可以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缓慢流动,使得水汽能够均匀混合。
- 这样一来,水汽更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并凝结成雾,微风还能防止雾层迅速扩散和消散,如果风力过大,会使雾很快被吹散;而风力过小,空气流通不畅,水汽难以充分混合,也不利于雾的形成,当风速在1 - 3米/秒时,比较有利于雾的形成,在泰山的一些山谷中,当微风轻拂时,水汽在山谷中聚集,容易形成较稳定的雾层,不同方向的风对雾的形成也有影响,当暖湿的南风或东南风带来水汽时,在泰山的迎风坡更容易形成雾;而北风等冷空气带来的风可能会吹散已形成的雾。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