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现天气干旱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降水因素
- 大气环流异常
- 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异常
- 当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偏强时,山东地区受其控制时间较长,盛行下沉气流,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的上升凝结,使得降水难以形成,在某些年份,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在山东及其以北地区,导致山东地区持续少雨,进而引发干旱。
- 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还会影响冷暖空气的交汇位置,正常情况下,冷暖空气交汇会带来降水,但副高异常时,冷暖空气难以在山东地区有效交汇,降水条件不满足,从而造成干旱。
- 西风带环流异常 西风带环流的异常波动也会对山东降水产生影响,如果西风带环流形势较为平直,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山东地区就难以受到冷空气带来的降水影响,或者西风带槽脊活动不频繁,不能有效地引导水汽输送到山东,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引发干旱。
- 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异常
- 降水时间分布不均 山东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较为集中,而其他季节降水相对较少,如果在某一时期,特别是春季或秋季,降水持续偏少,且没有及时得到有效补充,就容易造成阶段性干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但降水稀少,土壤水分迅速流失,就会出现春旱现象,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有些年份降水明显偏少,就会导致干旱发生。
蒸发因素
- 气温较高 山东地区在干旱期间往往气温偏高,较高的气温会加快水分的蒸发速度,在夏季高温时段,气温常常能达到30℃以上,甚至更高,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散失,使得土壤湿度不断下降,加剧了干旱程度。
- 风力较大 风力大小对蒸发有显著影响,当山东地区风力较大时,会加速水分的扩散和蒸发,大风天气下,土壤表面的水分更容易被吹走,植被表面的水分也会快速蒸发,进一步降低了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使得干旱情况更为严峻,春季山东地区多大风天气,这对于缓解春旱极为不利,反而会加重土壤水分流失。
水资源因素
- 水资源总量有限 山东虽然有一定的水资源,但总体水资源总量相对有限,其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胶东半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但水资源相对不足,一旦降水减少,就容易出现供水紧张和干旱问题。
- 水利设施调节能力不足 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有限,在降水丰富时,不能很好地储存水资源;而在干旱时期,又无法及时有效地将储存的水调配到需要的地方,一些小型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蓄水能力下降,在干旱来临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对干旱的应对能力。
下垫面因素
- 植被覆盖情况 山东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分循环,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土壤水分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持,一些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等原因,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部分山区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植被减少,土壤蓄水能力下降,降水后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减少,在干旱时更容易受到影响。
- 土壤质地 山东不同地区土壤质地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土壤质地较为疏松,孔隙度大,保水性较差,在降水后,水分容易下渗流失,不能长时间储存于土壤中供植物利用,砂质土壤地区,由于其颗粒较大,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大,水分容易渗透到深层土壤或流失到周围环境中,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在干旱情况下,植物更容易缺水。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