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流失
- 自然风干 糍粑在制作完成后,如果处于通风良好、空气较为干燥的环境中,表面的水分会逐渐挥发,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糍粑内部结构会因失去水分支撑而收缩,这种不均匀的收缩就容易导致糍粑表面出现开裂现象,将糍粑放置在室内通风口附近,或者在干燥的季节制作并保存糍粑,都可能加速水分流失,进而引发开裂。
- 储存温度变化 温度的波动也会影响糍粑的水分含量,当储存环境温度升高时,糍粑中的水分会有一定程度的蒸发;而温度降低时,糍粑内部的水分可能会形成冰晶,冰晶的体积比液态水大,会对糍粑的组织结构产生挤压,破坏其原有结构的稳定性,随着温度反复变化,这种破坏作用不断累积,糍粑就容易出现开裂,白天温度较高,夜间温度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储存糍粑,就增加了其开裂的风险。
制作工艺问题
- 蒸煮时间不当 在制作糍粑的过程中,蒸煮环节至关重要,如果蒸煮时间过短,糯米可能没有充分熟透,内部结构不够紧密,糍粑的粘性和韧性不足,在后续的捶打或成型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破裂,并且在储存过程中也更容易开裂,相反,如果蒸煮时间过长,糯米会过于软烂,水分含量过高,同样会导致糍粑在冷却后质地不均匀,容易产生裂缝。
- 捶打力度与均匀度 捶打是制作糍粑使其具有粘性和韧性的关键步骤,如果捶打力度不够,糯米颗粒之间不能充分融合,糍粑的质地就会比较松散,容易开裂,如果捶打不均匀,部分区域受力过大,结构被过度破坏,而部分区域又相对疏松,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受力不均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导致糍粑更容易沿着薄弱部位开裂。
- 配料比例失调 除了糯米外,制作糍粑有时还会添加其他配料,如糖、水等,如果配料比例不合适,会影响糍粑的品质,水的添加量过多,会使糍粑过于稀软,难以成型,并且在干燥过程中更容易因水分流失而开裂;糖的添加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糍粑在储存过程中出现返砂现象,改变糍粑的质地,使其变脆易碎,从而出现类似开裂的情况。
微生物作用
- 细菌繁殖 糍粑一般含水量较高,营养成分丰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一些细菌在糍粑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时,会分解糍粑中的有机物质,产生气体或改变糍粑的酸碱度等化学环境,这些变化会破坏糍粑的组织结构,导致糍粑出现裂缝,某些产气细菌在糍粑内部产生气体,会使糍粑内部压力增大,从而促使裂缝形成。
- 霉菌生长 霉菌在糍粑表面生长时,会形成菌丝体,这些菌丝体会深入糍粑内部,吸收营养并破坏其结构,霉菌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些酶类物质,进一步分解糍粑中的成分,导致糍粑质地变软、变粘,最终出现开裂,霉菌产生的孢子还可能扩散到周围环境中,继续污染其他糍粑,加速变质和开裂的过程,如果储存糍粑的环境潮湿、通风不良,就为霉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糍粑开裂的可能性。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