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并非绝对不会下大雪,只是下雪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时降雪量相对较少或不常出现大雪天气,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地理位置与地形
- 纬度因素 宜昌地处北纬30°附近,虽然整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在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时,这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相较于高纬度地区,其太阳辐射相对较强,冬季平均气温相对偏高一些,这使得水汽直接凝华成大雪的条件不如更靠北的地区那么容易满足,较高的纬度地区冬季更容易形成稳定且大量的降雪,因为太阳高度角小,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更低,水汽更容易以雪的形式降落。
- 地形阻挡 宜昌地形较为复杂,境内多山地、丘陵,北部有大巴山、巫山等山脉阻挡冷空气的南下路径,冷空气在翻越山脉的过程中,气流会出现下沉增温现象,导致空气湿度降低,水汽难以充分凝结形成降雪,当冷空气从北方长驱直下时,遇到大巴山的阻挡,冷空气在山脉北麓堆积,在南麓则势力减弱,使得宜昌部分地区处于冷空气的背风坡,降雪的可能性和强度都有所减小。
- 山谷风影响 宜昌的山地地形容易形成山谷风,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流上升,山谷气流下沉,形成谷风;夜晚则相反,山坡冷却快,气流下沉,山谷气流上升,形成山风,这种山谷风的环流会影响冷暖空气的分布和水汽的输送,在冬季,当冷空气进入山谷时,如果遇到较强的山风上升气流,冷空气会被抬升,水汽可能会被分散,不利于形成集中且大量的降雪,山谷风的存在会使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变得复杂,不利于降雪天气系统的稳定维持。
大气环流形势
- 西风带波动 冬季,西风带的波动对我国的天气有着重要影响,当西风带波动较为频繁且强度适中时,会引导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从而形成降雪天气,如果西风带波动过于平直,冷空气往往会以较为单一的路径快速南下,难以在宜昌地区长时间停留并与暖湿空气充分交汇,或者当波动强度过大时,冷空气移动速度过快,暖湿气流来不及充分上升冷却凝结,也不利于在宜昌形成大雪天气,当西风带波动的槽脊位置和强度不利于冷空气在宜昌地区稳定堆积时,降雪过程就可能难以有效触发或持续。
- 副热带高压影响 副热带高压在冬季会向南退缩,但它的边缘位置和强度变化仍然会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当副热带高压较为强大且位置偏北时,它会阻挡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使得宜昌地区缺乏充足的水汽供应,从而不利于降雪的形成,相反,当副热带高压较弱且位置偏南时,暖湿气流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北输送,但如果此时冷空气势力不足,冷暖空气交汇不明显,也难以产生大雪天气,在某些年份,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宜昌地区冬季较为干燥,降雪稀少。
- 极地涡旋影响 极地涡旋是位于极地高空的冷性大型涡旋系统,冬季,极地涡旋的强度、位置和稳定性对冷空气的活动有重要影响,当极地涡旋较为稳定且强度适中时,冷空气能够较为有序地向南扩散,但如果极地涡旋出现异常,如分裂、偏移等情况,冷空气的路径和强度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极地涡旋分裂导致冷空气路径分散,或者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受到其他大气环流系统的干扰,就可能无法有效地影响到宜昌地区,使得该地区出现大雪的概率降低,当极地涡旋异常偏北时,冷空气主要影响我国东北地区,而宜昌地区则可能处于冷空气影响的边缘地带,降雪机会减少。
水汽条件
- 暖湿气流输送 形成降雪需要充足的水汽,宜昌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当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较为强盛时,能够为该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汽资源,为降雪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暖湿气流的强度较弱或者输送路径发生变化,导致到达宜昌地区的水汽量不足,那么即使有冷空气南下,也难以形成大雪,当夏季风势力较弱的年份,暖湿气流向北输送的水汽减少,宜昌地区冬季的降水(包括降雪)都会相应减少。
- 水汽辐合条件 除了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外,还需要良好的水汽辐合条件,使得水汽能够在局部地区聚集并上升冷却凝结,宜昌地区的地形和大气环流会影响水汽辐合情况,如果大气环流形势不利于水汽在宜昌地区辐合,或者地形对水汽的阻挡和分散作用较强,就会影响水汽的聚集效果,当盛行风与山脉走向平行时,水汽容易沿着山脉两侧流动,而难以在山脉之间的宜昌地区形成有效的辐合,不利于降雪的形成,只有当大气环流使得水汽在宜昌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时,才有利于大量水汽凝结成雪花飘落。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