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机场规模大小是相对概念,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共同塑造了人们对它的直观感受,看起来“小”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 历史发展与定位
- 起步基础因素: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始建于1939年,最初是作为一个小型的军用机场,虽然历经多次改扩建,但相较于一些大型枢纽机场从一开始就按照高标准、大规模进行规划建设,天津机场在初始规模和后续发展起点上相对有限。
- 定位并非超级枢纽: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定位为全球性超级航空枢纽不同,天津机场主要定位于服务京津冀地区,是区域航空运输的重要节点,承担的是面向东北亚、连接国内外的区域性航空客货运输任务,目标并非打造全方位、超大规模的全球旅客和货物集散地,所以在设施规模等方面没有向超级枢纽机场看齐。
- 设施规模与布局
- 航站楼面积:天津机场现有航站楼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与国内一些大型机场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70万平方米)、上海虹桥国际机场(44.46万平方米)相比,面积上确实较小,给人整体空间不够宏大的感觉。
- 跑道数量与布局:拥有两条跑道,这种规模在国内干线机场中处于中等水平,例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拥有三条跑道,在跑道资源上更为丰富,能保障更大的航班起降流量,相比之下天津机场在这方面就显得规模稍小。
- 旅客吞吐量与资源匹配
- 旅客吞吐量对比:近年来天津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在2000万人次左右,与吞吐量过亿人次的超大型机场相比,在运营规模、设施设备的繁忙程度和资源配置的密集度上都有差距,导致直观上觉得机场规模不大。
- 资源配置饱和度:由于旅客吞吐量等运营指标相对有限,机场在商业设施、登机口等资源的布局密度上没有达到一些大型机场那样高度饱和、繁忙的状态,使得旅客在机场内活动时感觉空间较为宽松,进而强化了机场规模较小的印象。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