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为什么会下雪

百科1个月前发布 admin
1 0
广告也精彩

江原道位于朝鲜半岛中东部,下雪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纬度因素

  1. 太阳辐射角度
    • 江原道所处纬度相对较高,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太阳高度角较小,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不足,导致气温较低,有利于水汽凝结成雪花。
    • 与低纬度地区相比,江原道在冬季时,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更为倾斜,使得阳光在大气中传播的路径更长,更多的热量被散射和吸收,到达地面的有效热量减少,进而促使气温下降到冰点以下,为降雪创造了温度条件。
  2. 昼夜长短
    • 冬季江原道地区昼短夜长,白天时间短,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时间有限,而夜晚时间长,地面热量散失较多。
    • 这种昼夜长短的差异使得地面温度持续降低,大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当水汽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凝结形成冰晶,逐渐发展成雪花飘落,漫长的冬夜使得地面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后更容易凝结,增加了降雪的可能性。

大气环流因素

  1. 盛行西风带
    • 江原道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携带了大量来自海洋的水汽,当这些富含水汽的气流经过江原道时,遇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汽就会冷却凝结。
    • 来自日本海的暖湿气流在西风带的推动下,向江原道地区移动,暖湿气流中的水汽含量较高,当它遇到江原道的山脉等地形阻挡时,气流被迫上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雪,像江原道的太白山脉等地,就常常因为这种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成为降雪较为频繁的区域。
  2. 极地冷空气南下
    • 在冬季,极地冷空气会频繁南下,当冷空气向南推进到江原道地区时,与当地相对暖湿的空气相遇。
    • 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暖湿空气在冷空气的推动下被迫上升,上升过程中,空气绝热冷却,水汽迅速凝结成小冰晶,大量的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降雪,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时,常常会与来自较低纬度地区的暖湿气流在江原道一带交汇,引发降雪天气,使得该地区冬季降雪较为常见。

地形因素

  1. 山脉阻挡
    • 江原道内有山脉分布,如太白山脉,山脉对气流具有阻挡和抬升作用。
    • 当暖湿气流遇到山脉时,气流被迫沿山坡上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后就会凝结成云致雨或降雪,在山脉的迎风坡一侧,降水(包括降雪)往往更为丰富,太白山脉的迎风坡地区,由于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冷却凝结,降雪量明显多于背风坡一侧。
  2. 地形起伏
    • 江原道地形起伏较大,不同高度的区域气温存在差异。
    • 冷空气较重,会在地势较低的区域聚集,而暖湿气流在遇到这些冷空气时,会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形成不稳定的空气层结,这种不稳定的层结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冰晶的增长,从而增加了降雪的机会,而且地形的起伏还会影响局部气流的运动,使得水汽更容易在某些区域聚集并形成降雪天气。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