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常被认为不如乡村或自然环境清凉,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设施,它们构成了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气温相对较高,具体表现为:
- 下垫面性质改变
- 建筑与道路材料:城市里的建筑物大多由水泥、砖石等材料建成,道路则多为沥青铺设,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太阳辐射下升温速度快,吸收大量热量后又迅速释放,导致周围空气温度升高。
- 植被覆盖不足:城市中的绿地、树木等植被面积相对较少,植被具有蒸腾作用,能吸收热量并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而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硬化地面限制了植被生长,减少了这种自然降温机制。
- 人为热量排放
- 工业生产:城市中有众多工厂,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火力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些热量进入大气,使城市气温升高。
- 交通运输:汽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运行时会消耗燃料,产生废气和热量,据统计,城市中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热量占城市总热量排放的相当比例,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 居民生活: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做饭、使用电器等都会产生热量,夏季使用空调时,空调外机排出的热气也增加了城市的热量。
- 大气污染物
- 温室气体排放:城市中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居民生活等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较多,这些气体像一层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阻碍了热量向宇宙空间散发,使城市热量不断积累,气温升高。
- 气溶胶粒子:城市中的气溶胶粒子如灰尘、烟雾等含量较高,它们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一方面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又在近地面大气层中形成一个“盖子”,阻止地面热量向上扩散,导致城市气温升高,同时降低了城市的能见度。
- 城市布局与通风条件
- 建筑物密集:城市建筑往往规划得较为密集,高楼大厦林立,这种布局阻挡了空气的流通,使得城市中的热量难以扩散出去,热量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导致气温升高。
- 街道峡谷效应:城市街道通常呈网格状分布,当风进入街道时,会受到两侧建筑物的阻挡,形成类似峡谷中的气流运动,这种街道峡谷效应会使风速减小,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交换,使得热量在街道区域聚集,导致局部气温升高。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