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由吐蕃松赞干布主持建造,建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供奉佛像:据藏文史籍记载,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分别带来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12岁等身像,为供奉这两尊珍贵佛像,松赞干布决定修建大昭寺。
- 弘扬佛法:松赞干布笃信佛教,希望通过修建大昭寺,为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提供一个重要的场所,使佛教教义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吐蕃人民精神信仰的寄托。
- 彰显国力:大昭寺的修建规模宏大,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当时吐蕃王朝国力强盛的象征,展示了王朝的经济实力、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 促进文化交流: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建筑风格,成为了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大昭寺的建成,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工匠、学者、僧人等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吐蕃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和相互了解。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