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有大面积区域海拔接近或低于海平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地质历史因素
- 沉降作用
- 荷兰所在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长期的沉降过程,它位于欧亚板块内部的一个相对下沉区域,数百万年来,由于板块运动和地幔物质的缓慢移动等原因,该地区地壳逐渐下沉。
- 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北海地区的地壳运动使得荷兰所在区域不断下降,这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对其造成更大影响奠定了基础。
- 河流冲积
- 欧洲的一些大河如莱茵河、马斯河等流经荷兰,这些河流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形成三角洲平原。
- 随着时间推移,三角洲不断向海洋推进和扩展,在这个过程中,陆地逐渐形成,但同时也导致陆地整体地势较为低洼,莱茵河每年携带约2.5亿吨泥沙,这些泥沙在荷兰沿海堆积,使得沿海地区的陆地在形成过程中就处于较低的海拔状态。
海平面变化因素
- 全球海平面上升
- 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冰川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荷兰地处沿海,受到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较大。
- 据研究,过去几千年来海平面已经上升了数米,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约10 - 20厘米,荷兰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幅度与之相当甚至更大,进一步加剧了其与海平面的相对高差变小的情况。
- 海洋动力作用
- 北海的潮汐、风暴潮等海洋动力作用对荷兰沿海地区影响显著,潮汐的涨落会周期性地淹没和露出部分沿海低地。
- 风暴潮来临时,强大的海水会冲破海堤等防护设施,淹没大片陆地,历史上多次发生的严重风暴潮,如1953年的北海大洪水,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使得荷兰西南部沿海地区遭受重创,许多原本海拔就不高的地区被海水淹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凸显了荷兰沿海地区低海拔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类活动因素
- 围海造陆
-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荷兰长期进行围海造陆工程,虽然围海造陆增加了陆地面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和水文条件。
- 在围海过程中,通过修建堤坝等方式将海水与陆地隔开,这也使得陆地内部的排水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进一步降低了陆地的实际海拔高度,须德海工程通过修建拦海大坝,将须德海与北海隔开,形成了艾瑟尔湖和大片新陆地,但新陆地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排水和防潮等诸多问题,其海拔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围海工程后续影响的制约。
- 水利工程与海平面控制
- 荷兰修建了大量复杂而先进的水利工程来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入侵等问题,这些水利工程虽然起到了重要的防护作用,但也反映了其海平面问题的严重性。
- 荷兰的三角洲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防洪工程,旨在连接和加固荷兰西南部的岛屿和河口,抵御风暴潮和洪水,随着海平面上升等情况的变化,水利工程需要不断升级和维护,以确保其能够持续有效地保护低地地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荷兰低海拔地区与海平面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在维持这种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