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为什么艰险

百科1周前发布 admin
3 0
广告也精彩

川藏线,通常是指连接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的公路,分为南线和北线,川藏线之所以艰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地理环境复杂

  1. 地形起伏大
    • 川藏线要穿越横断山脉等一系列山脉,地势落差极大,从四川盆地海拔几百米的地方逐渐攀升到青藏高原数千米的高度,途中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像雀儿山,垭口海拔就高达5050米,相对高差非常显著,车辆在这样的地形行驶,需要频繁爬坡、下坡,对车辆性能和驾驶员技术要求极高。
    • 道路在山间蜿蜒曲折,很多路段都是连续的急弯,如怒江72道拐,从最低点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4651米,垂直落差达1500米,在不足12公里的距离内,连续急弯多达130多个,驾驶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2. 地质条件不稳定
    • 川藏线沿线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灾害频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常发生,导致道路损毁中断,比如每年雨季,一些路段经常因为泥石流而被掩埋,道路养护人员需要不断清理,才能恢复通车。
    • 部分地区还存在地震活动,可能引发山体崩塌、路基下沉等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对川藏线部分路段造成了严重破坏,修复工作耗时较长且难度极大。
  3. 气候条件恶劣
    • 川藏线跨越多个气候带,天气变化无常,在一些高海拔地区,常年积雪不化,道路容易结冰,给行车带来极大安全隐患,比如折多山,冬季经常出现道路积雪结冰情况,车辆容易打滑失控。
    • 沿线还会遭遇暴雨、暴雪、大风等极端天气,夏季的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冲毁道路,而暴雪会使能见度极低,严重影响行车视线,像每年秋冬季节,一些路段会因为强降雪而不得不临时交通管制,禁止车辆通行。

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1. 施工条件艰苦
    • 川藏线很多路段地处偏远、人迹罕至的山区,施工材料运输困难,建设者们需要在高山峡谷间开辟道路,搭建临时运输通道,将水泥、沙石等材料运到施工现场,在一些峡谷路段,需要通过索道等方式吊运材料,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 高原地区氧气稀薄,施工人员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影响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在高海拔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往往需要携带氧气瓶工作,克服身体不适,坚持完成各项施工任务。
  2. 工程技术要求高
    • 由于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在川藏线修建公路需要采用多种特殊的工程技术,比如在跨越河流时,可能需要修建大型桥梁,一些峡谷地段的桥梁跨度大、高度高,施工难度极大,像金沙江大桥等,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强风等恶劣环境,对桥梁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非常严格。
    • 在穿越山体时,常常需要挖掘隧道,这里的岩石硬度高、地质构造复杂,隧道施工容易出现塌方等事故,二郎山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就遇到了多种复杂地质情况,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才最终贯通。

交通保障与救援困难

  1. 道路救援难度高
    • 川藏线很多路段地处深山峡谷,交通不便,一旦车辆出现故障或发生事故,救援车辆很难及时到达现场,比如在一些偏远的路段,距离最近的城镇可能有上百公里,救援人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赶到,这可能会耽误对伤者的救治,增加事故损失。
    • 救援设备运输也面临挑战,在复杂地形下,大型救援设备难以快速抵达事故地点,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限制,一些重型吊车等设备无法直接开到事故现场,需要先开辟临时通道,这进一步延长了救援时间。
  2. 物资补给不便
    • 川藏线沿线人口稀少,城镇分布稀疏,物资补给点有限,在长途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需要在合适的地点补充燃油、食物和水等物资,一些路段可能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都没有合适的补给点,如果规划不好行程,容易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
    • 补给点的物资储备也相对有限,在旅游旺季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出现物资供不应求的局面,影响过往车辆和人员的正常通行。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