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为什么被淹

百科2个月前发布 admin
2 0
广告也精彩

自然因素

  1. 强降雨
    • 短时间内的特大暴雨是导致古城被淹的常见自然原因之一,当降雨量远远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时,雨水就会在城市低洼地带积聚,进而淹没古城,一些南方古城在梅雨季节或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期间,可能会因持续的大暴雨而出现内涝。
    • 以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为例,在遇到连续的强降雨天气时,由于其排水系统在设计上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极端降雨情况,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古镇部分区域被淹,街道、房屋进水,给当地居民生活和旅游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2. 河流洪水
    • 临近的河流泛滥是古城被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河流的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并决堤,或者河水倒灌进入古城,就会造成古城被洪水淹没,比如位于长江边的荆州古城,历史上多次遭受长江洪水的威胁,当长江水位大幅上涨时,江水可能会通过城门、城墙的缝隙等涌入城内,使城内大片区域被水浸泡。
    • 一些内陆的古城可能会因当地季节性河流的突发洪水而被淹,如云南的和顺古镇,其周边的河流在雨季水量迅速增加,若防洪措施不到位,洪水就可能蔓延至古镇,破坏古建筑和基础设施。
  3. 海平面上升

    对于沿海的古城来说,海平面上升是一个潜在的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渐升高,这使得海水更容易倒灌进入地势较低的沿海古城,位于福建的崇武古城,近年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在天文大潮期间,海水可能会沿着河道上溯,导致古城内部分区域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对古城的建筑、文物等造成损害。

人为因素

  1. 排水系统不完善
    • 许多古城由于历史悠久,其排水系统建设年代较早,设计标准较低,难以应对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雨水流量变化,一些古城的排水管道管径较小,排水坡度不足,导致排水不畅,比如山西平遥古城,其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明渠和暗沟,在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以及降雨模式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排水系统显得力不从心,遇到强降雨时容易出现内涝。
    • 部分古城在后期的城市建设中,对排水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不够重视,管道堵塞、损坏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进一步降低了排水能力,一些古城的排水管道被垃圾、杂物堵塞,使得雨水无法顺利排出,加剧了城市内涝的发生。
  2. 城市建设不合理
    • 在古城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道路建设等活动,可能会改变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水系分布,影响雨水的自然径流和排泄,在一些古城附近建设高楼大厦,改变了城市的风场,使得局部地区的气流不畅,不利于雨水的扩散和蒸发,新的建设项目可能会截断或填埋原有的排水渠道,导致雨水无法按照原来的路径排出,从而引发古城内涝。
    • 城市规划中对防洪排涝的考虑不足,没有预留足够的滞洪、蓄洪空间,比如一些古城在进行城市更新时,过度开发城市内部空间,没有设置合理的雨水调蓄设施,如蓄水池、湿地等,当暴雨来临时,雨水无处储存,只能在城市地表积聚,造成古城被淹。
  3. 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 古城周边的一些水利设施,如堤坝、水闸等,如果长期得不到维护和修缮,会逐渐老化损坏,降低其防洪能力,一些山区古城周边的拦河坝,由于年久失修,坝体出现裂缝、渗漏等问题,在洪水来临时无法有效阻挡洪水,导致洪水进入古城。
    • 水闸的启闭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也可能影响其正常的防洪排涝功能,比如有的古城水闸因电机故障无法及时关闭,使得河水倒灌进入城内,造成古城被淹。

其他特殊因素

  1. 地震等地质灾害
    • 地震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产生的大量土石可能会堵塞河道,导致河水水位迅速上涨,淹没下游的古城,在一些山区古城附近发生地震后,山体滑坡的土石堆积在河道中,形成堰塞湖,当堰塞湖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湖水溢出,淹没了下游的古城。
    • 地震还可能破坏古城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使其失去原有的功能,如房屋倒塌可能掩埋排水管道,城墙受损可能导致洪水更容易进入城内,从而增加了古城被淹的风险。
  2. 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
    • 随着城市的发展,古城周边的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这会影响雨水的涵养和下渗,一些古城周边的山地被过度开垦用于农业或建设,植被减少,雨水无法通过植被根系吸收和土壤渗透进入地下,而是直接形成地表径流,增加了城市排水的压力,容易引发内涝导致古城被淹。
    • 城市热岛效应也可能对古城的气象条件产生影响,增加局部地区的降雨强度和频率,进而提高古城被淹的可能性,城市中心区域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容易形成对流云团,导致降雨集中在古城及其周边地区,加大了排水难度。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