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因素
- 气候干旱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蒸发量却很高,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地表长期处于干燥状态,缺乏足够的水分来维持植被生长,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阿拉善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3000多毫米,干旱的气候致使该地区逐渐沙化。
- 地质构造 内蒙古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运动,一些地区的岩石结构较为松散,抗侵蚀能力弱,在长期的风力、水力等外力作用下,岩石容易破碎分解,形成沙源,比如鄂尔多斯高原部分地区的砂岩,质地疏松,在风力侵蚀下,大量沙粒被搬运,为沙漠的扩张提供了物质来源。
- 风力强劲 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内蒙古受蒙古高原冷空气影响,多大风天气,年平均风速在3 - 6米/秒,在春季和冬季,风速更是可达8 - 12米/秒,强劲的风力将地表的沙尘吹起,搬运到其他地区堆积,逐渐形成沙丘,促进了沙漠的发育,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地,常年受西北风影响,风沙活动频繁,沙漠不断扩展。
- 距离沙源地近 内蒙古周边存在大面积的沙漠,如蒙古国的戈壁沙漠,其沙尘在风力作用下容易向东、向南扩散至内蒙古地区,我国西北内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沙漠的沙尘,也会随着西风环流等大气环流系统影响到内蒙古,使得内蒙古地区沙尘来源丰富,加速了当地沙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
- 过度开垦 历史上,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如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带,不合理的开垦破坏了原有的植被,使土壤失去植被保护,极易遭受风蚀和水蚀,从而导致土地沙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内蒙古一些牧区盲目开垦草原种粮,结果造成大片草原沙化,形成了新的沙地。
- 过度放牧 长期以来,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过度依赖天然草原,由于牲畜数量超过了草原承载能力,导致草原植被被过度啃食践踏,据统计,内蒙古部分草原地区的实际载畜量比理论载畜量高出50% - 100%,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侵蚀加剧,进而引发土地沙漠化,锡林郭勒草原部分地区因过度放牧,优质牧草减少,地表裸露,逐渐退化为沙地。
-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内蒙古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水资源分配不均等,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土地沙化,在一些干旱地区,为了满足灌溉需求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周边植被因得不到充足水分而枯萎,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逐渐沙化。
- 森林砍伐 过去,为了获取木材、开垦农田等,内蒙古部分地区存在森林砍伐现象,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森林的破坏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树木被砍伐后,土壤失去了根系的固持作用,容易被雨水冲刷和风蚀,导致土地沙化,大兴安岭部分地区曾因过度砍伐森林,使得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壤侵蚀加剧,出现了局部土地沙化现象。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