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存在个别不良现象被认为“黑”,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旅游市场发展阶段问题
- 初期的野蛮生长
- 过去云南旅游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资本涌入,一些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在旅游市场发展初期,监管体系可能还不够完善,给了部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一些旅行社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采取低价甚至负团费策略吸引游客,然后通过强制购物、诱导消费等手段来弥补成本并获取利润。
- 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意识淡薄,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服务培训,不了解如何以优质的服务满足游客需求,而是更注重如何从游客身上获取更多利益,这就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对云南旅游留下负面印象。
- 供需不平衡的阶段性矛盾
-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剧增,而旅游服务供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迅速匹配,一些热门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在旺季时价格大幅上涨,甚至出现宰客现象。
- 旅行社为了应对庞大的游客需求,可能会降低服务标准,在团队行程安排上,减少景点游览时间,增加购物点停留时间,以满足购物提成等商业利益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的阶段性矛盾影响了游客对云南旅游的整体感受。
个别不良从业者逐利心态作祟
- 导游违规操作
- 部分导游为了获取高额回扣,在带团过程中故意诱导游客购物,他们会夸大商品功效,隐瞒商品真实信息,甚至威胁、辱骂不购物的游客,一些导游还会与商家勾结,通过虚假宣传等手段欺骗游客购买高价低质的商品。
- 导游的收入构成不合理,基本工资低甚至没有,主要依赖游客购物提成,这使得导游为了自身利益,将带团重点放在让游客购物上,而忽视了旅游服务的本质,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秩序。
- 商家欺诈行为
- 一些旅游购物场所的商家存在以次充好、虚假标价等欺诈行为,将普通玉石标以高价,声称是稀有品种,欺骗游客购买,还有一些特产店,售卖的商品质量不过关,价格却虚高,导致游客觉得在云南旅游购物时容易上当受骗。
- 部分商家缺乏诚信经营意识,售后服务也不到位,游客购买到问题商品后,商家往往推诿责任,拒绝退换货或提供维修等服务,进一步加剧了游客对云南旅游商业环境的不满。
监管难度与滞后性
- 地域广监管难度大
- 云南地域辽阔,旅游景区众多且分布广泛,旅游市场涉及旅行社、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场所等多个行业和众多经营主体,监管部门要全面覆盖、实时监管难度较大,一些偏远地区或新开发的旅游区域,监管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给了不良从业者可钻的空子。
- 不同地区的旅游市场发展水平和经营特点差异较大,统一监管标准的实施和执行存在一定困难,一些山区的农家乐等小型旅游经营场所,其经营规范和管理方式与大城市的大型旅行社有所不同,监管需要因地制宜,但这也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
- 监管措施滞后于市场变化
- 旅游市场动态变化快,新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消费陷阱不断出现,监管部门的法规和措施可能无法及时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随着互联网旅游的兴起,出现了一些线上旅游平台违规操作、低价游陷阱等新问题,监管政策在应对这些新情况时可能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部分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
- 对一些新兴的旅游业态,如共享住宿、定制旅游等,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这些领域可能出现监管空白,使得一些不良从业者有机可乘,影响了整个云南旅游市场的健康形象。
信息不对称误导游客
- 低价游陷阱宣传
- 一些不良旅行社通过网络、广告等渠道大肆宣传低价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报名,他们在宣传中故意模糊行程安排、服务标准等关键信息,只强调价格优势,游客往往因为贪图便宜而选择这些低价团,却不知道后续可能会遭遇强制购物、行程缩水等问题。
- 部分旅游宣传信息存在夸大成分,对云南的旅游景点、特色等进行过度包装,宣传中说某些景区有独特的珍稀景观,但游客实际游览时却发现与宣传不符,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游客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对云南旅游的信任度降低。
- 游客对当地情况不了解
- 很多游客在来云南旅游前,对当地的旅游市场规则、风俗习惯等了解不足,他们不熟悉云南旅游行业的一些特殊情况,如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商业文化特点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集市交易方式较为传统,游客可能会误解为商家在故意抬高价格或欺诈,从而产生不良印象。
- 游客缺乏有效的旅游消费信息渠道,在旅游过程中,对于一些旅游服务的质量标准、价格合理区间等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遭遇不良商家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自认倒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旅游行为的发生,同时影响了游客对云南旅游的评价。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