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气温并不总是低,其气温状况较为复杂,有部分地区气温相对较低,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高海拔因素
- 大气稀薄与保温弱 云南一些高海拔地区,比如滇西北的迪庆州等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随着海拔升高,大气逐渐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地面热量散失较快,难以有效地保存热量,使得这些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 气温垂直递减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高海拔的云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垂直高差明显,这种气温垂直递减规律使得高海拔区域气温较低,例如玉龙雪山,山脚下和山顶的气温差异极大,山顶终年积雪不化,而山脚则相对温暖,这就是典型的受海拔影响气温降低的体现。
纬度与太阳辐射
- 高纬度影响 云南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高,太阳高度角相对较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对较少,例如昭通市,其纬度接近北纬30°,比云南南部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角度更倾斜,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更长,被大气削弱得更多,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减少,进而导致气温较低。
- 季节变化的太阳辐射差异 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云南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太阳高度角变小,白昼时间缩短,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小于支出的热量,气温随之降低。
地形地貌与大气环流
- 山脉阻挡冷空气 云南地形复杂,山脉众多,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时,受到山脉的层层阻挡,冷空气势力减弱,难以长驱直入影响云南大部分地区,在一些山脉的背风坡或冷空气容易堆积的山谷地带,冷空气容易聚集,导致气温降低,例如昆明北部的乌蒙山,阻挡了部分冷空气,使得昆明市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而在其北面冷空气堆积的区域气温则较低。
- 高原季风环流影响 云南处于云贵高原,受高原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冬季,高原上形成冷高压,气流下沉,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加剧了高海拔地区的寒冷程度,高原季风环流与周边大气环流相互作用,影响着云南的气温分布,使得部分地区气温较低。
- 焚风效应 在一些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但云南某些地区也存在相反情况,当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凝结降雨,过山后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虽然气温会有所回升,但如果之前抬升过程中损失了较多热量,且下沉增温幅度有限,仍可能导致该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下垫面性质
- 植被覆盖与水体调节 云南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但在一些山区,冬季植被的保温作用有限,而且当植被处于落叶期时,对气温的调节能力会有所下降,水体的比热容较大,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温,云南一些湖泊周边地区气温相对较为温和,但在远离水体的山地等区域,气温受下垫面影响,相对较低。
- 土壤特性 不同类型的土壤热容量不同,云南部分山区土壤多为沙石土壤,热容量较小,升温快降温也快,白天在太阳辐射下迅速升温,夜晚又快速散热,导致夜间气温较低,使得该地区整体气温水平相对不高。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