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位置得名: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古代敦煌又被称为“漠高”,而“漠”与“莫”通假,因此石窟群就被称为“莫高窟”。
- 佛教含义得名:在佛教中,“莫高”有“佛法无边,莫高于此”的意思,表示这里是修行的圣地,佛法的高深境界莫此为甚,寓意着这座石窟所承载的佛教艺术和精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创始人灵感得名: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乐僔在修行的过程中,或许是被此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秘的氛围所震撼,认为此地是极其殊胜之地,故而将此窟命名为“莫高窟”,寓意着这是一个超凡脱俗、具有极高修行价值的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莫高窟的规模逐渐扩大。
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