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位于成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躲避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流亡颠沛,曾到过成都,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居住。
- 自然环境优越:成都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浣花溪一带景色宜人,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 朋友相助:杜甫在成都期间结识了一些当地的朋友,如严武等,他们给予杜甫很多帮助和支持,为他在成都定居提供了便利条件,严武还多次资助杜甫,并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 文化底蕴深厚: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使得他选择在成都留下自己的足迹。
- 创作需求:杜甫一生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仕途坎坷,抱负难展,在成都草堂的这段相对安稳的时光里,他创作了240余首诗歌,占其一生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一,成都满足了他的创作需求。
杜甫草堂历经岁月变迁,得以保存和修缮,成为纪念杜甫、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杜甫的诗歌魅力和那段历史文化。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