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脚牛肉的得名源于其独特的用餐场景和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 源于食客姿态:最初,在四川乐山当地,人们将牛杂煮好后,连汤带肉盛在一个大锅里,由于没有太多桌椅,顾客们往往就地取材,将桌子的一边支起来,形成一个倾斜的平面,然后坐在另一边,跷着脚,把碗放在倾斜的桌面上享用美食,久而久之,这种牛肉汤锅就被叫做“跷脚牛肉”。
- 源于摊主姿态:传说在民国时期,乐山有位罗老中医,他把牛杂洗净后,加入各种草药和香料,放在大锅里煮熟,为了方便过往行人食用,他就在街边支起锅灶,因为牛杂分量足、味道好,吸引了很多人,由于来吃的人太多,座位不够,一些食客就只能站着或蹲着吃,而摊主为了让食客能更方便地取用食物,就把锅架得很高,后来,人们发现把脚跷起来,将碗放在腿上吃很稳当,跷脚牛肉”的吃法就逐渐流传开来,这道菜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