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为什么沼泽广布

百科6个月前发布 admin
4 0
广告也精彩
  1. 气候因素
    • 降水丰富:芬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过渡的类型,年降水量较为可观,一般在400-800毫米之间,丰富的降水为地表水分的积累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 蒸发量较小:芬兰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较小,据统计,其年蒸发量大约在300-600毫米之间,小于降水量,使得水分能够在地表大量留存。
    • 气温较低: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冻结时间长,水分下渗困难,只能在地表汇聚。
  2. 地形地貌
    • 地势平缓:芬兰地势总体较为平坦,平原和低地分布广泛,排水不畅,水流速度缓慢,有利于水分的积聚,为沼泽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 冰川作用:在地质历史时期,芬兰曾受到冰川的强烈作用,冰川侵蚀形成了众多的冰蚀湖、冰碛湖以及低洼地带,这些地方容易积水,逐渐演变成沼泽。
  3. 土壤条件
    • 土质黏重:芬兰的土壤以黏质土为主,透水性较差,这种土壤质地使得雨水和地表水难以迅速下渗,从而在地表形成积水区域,为沼泽的发育提供了基础。
  4. 植被覆盖
    • 森林覆盖率高:芬兰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约为75%,茂密的森林阻挡了地表径流的快速流动,减缓了水流速度,增加了水分在地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沼泽的形成和维持。
    • 泥炭藓等喜湿植物生长:泥炭藓等喜湿植物大量生长,它们能够吸收和保持大量水分,进一步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发育,这些植物死后,经过长期堆积和分解,形成泥炭层,使沼泽湿地不断扩大和加深。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