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以下为其名称由来的详细介绍:
- 建制沿革
- 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初属蜀,后属吴,晋属建平郡。
- 南朝宋、齐属建平郡,梁置沙渠县,为信陵郡治,北朝周置盐水县,为庸州清江郡治,隋属清江郡。
- 唐属施州,五代、宋、元均为施州地。
-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施州卫,领所十四、安抚司四;嘉靖年间,置上、下支罗二所;崇祯十二年(1639年),又置龙孔、沙溪二所。
- 清,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领于巡道;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以施南、散毛二土司地置县,命名为“利川县”,属巡道施南府。
-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隶之,1986年,撤销利川县,设立利川市,由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代管,1993年4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隶属不变。
- 名称含义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将施南、散毛二土司地合并设置县,命名为“利川县”。“利”指物产丰富,“川”为山间河谷平坦而开阔的地带,“利川”即“有利之川”。
- 利川物产丰富,素有“银利川”“贡米之乡”“山珍王国”“莼菜之乡”等美誉,境内的齐岳山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山地草场,有成群的牛、羊,利川还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体现了“利”字。
- 利川地处长江上游,巫山流脉与武陵山余脉的交汇部,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利川,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为有利之川。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