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为什么称天门

百科1个月前发布 admin
2 0
广告也精彩

天门原称竟陵,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改竟陵县为天门县,以下是详细介绍:

  • 历史沿革
    • 竟陵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属荆州之域。
    • 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
    • 西晋时期,竟陵县改属义阳郡。
    • 东晋时期,竟陵县属新郡。
    • 南朝时期,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竟陵县。
    •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竟陵郡改为石城郡,兼置郢州,郡治设长寿县(今钟祥市),竟陵县属石城郡。
    • 隋开皇三年(583年),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县。
    • 唐武德四年(621年),竟陵县属沔州。
    • 贞观七年(633年),州治从竟陵县迁至沔阳县,竟陵县属复州。
    •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
    • 清康熙三年(1664年),景陵县属湖北布政使司安陆府。
    • 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 名称由来: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东北三十里有天门山,县因以名。”天门山在县境西北,县名由此而来。

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仍属湖北省荆州地区管辖,1994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