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一词的来源和演变较为复杂,其最初的含义与现在所说的“出行所带的物品”意思相近,以下是详细介绍:
- 本义:“行李”最早指“行人、使者”,这个意思在古代典籍中有迹可循。《左传·僖公三十年》中记载:“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意思是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里的“行李”就是指使者。
- 演变:由于使者出行时往往会携带各种物品,慢慢地,“行李”就有了“出行所带的物品”这一含义,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贺兰铦》诗中有“我衰易悲伤,屈指怜双鬓,那能朝开眉,还复叹尘境,胡星坠燕地,汉将仍横阵,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狠,念子勇赴难,走马可绝尘,谋猷体天意,画略当期申,猛将纷填委,庙谋蓄长策,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君行取高位,所失亦已甚,圣恩再登用,清庙歌缉熙,时哉奋吾笔,持此慰穷鳞。”诗中提到“行李”,便指的是出行之人随身携带的衣物等用品。
在现代汉语中,“行李”主要指人们旅行、出门时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