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建城有关:
- 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女娲氏、神农氏等曾在这里活动,春秋时期,晋城境域属晋国,后来三家分晋,这里属韩国,据《泽州府志》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景侯割卢门之西地于魏,以易封晋君于端氏,“又徙于屯留,而韩有此地,至秦,为高都县,属上党郡”,汉承秦制,仍为高都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建州,十八年(598年),改称泽州,治所均在今晋城城区,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建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泽州,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高平郡,后再复称泽州,宋、金、元时期,泽州建制基本未变,明洪武元年(1368年),泽州直隶州升为泽州府,府治在今晋城城区,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泽州府改设为泽州直隶州,隶山西省布政使司,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府治在凤台县(今晋城城区),民国元年(1912年),废泽州府,存凤台县,后凤台县先后改称晋城县、晋城市,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管辖城区、郊区,同时设立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个县,1993年,高平撤县设市,2001年,郊区更名为泽州县,在这一系列的历史沿革中,“晋城”之名逐渐固定下来,可能与历史上在此地的建城活动以及行政建置的演变相关。
- 考古发现: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有人类居住并进行城市建设活动,这些活动为“晋城”这一名称奠定了基础。
- 与晋地相关:
- 地理位置:晋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晋国或晋国故地的范围。“晋”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域名称,对当地城市名称的形成产生了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城”这一名称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标识。
- 文化传承:晋国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文化,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辐射到晋城地区,这种文化传承使得“晋”字深深烙印在当地的历史文化中,进而成为城市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晋城名称的由来,反映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