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因素
- 山地较多
- 陕西地域广阔,山地面积较大,像秦岭、大巴山等山脉贯穿陕西南部地区,在这些山区,地势起伏,有许多适宜修筑梯田的坡面,汉中市的一些山区,当地农民利用山地的缓坡地带,将其开垦为梯田。
- 山地地形使得水平方向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而修筑梯田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创造出更多的耕地空间,增加可耕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 坡度条件
陕西部分地区的坡度适中,为梯田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坡度在15°-35°之间的坡面经过适当的改造可以修筑梯田,在商洛市的一些山区,坡度多在这个范围内,当地居民根据地形特点,沿等高线修筑梯田,这样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能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气候因素
- 降水分布
- 陕西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梯田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水保土作用,以渭北旱塬地区为例,这里降水较少,通过修筑梯田,田埂可以拦截雨水,减少坡面径流,使雨水更多地渗入土壤,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 梯田可以减缓坡面水流速度,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农业生产在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仍能有一定的收成。
- 光照条件
陕西大部分地区光照充足,梯田的修筑有利于农作物充分接受光照,不同层级的梯田在不同时段都能较好地获取阳光,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比如在延安的一些梯田区域,苹果等喜光作物种植广泛,梯田的布局使得每一层梯田上的果树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果实的光合作用和糖分积累,从而提高水果的品质和产量。
历史与农业发展因素
- 悠久的农耕历史
陕西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早在古代,陕西人民就开始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梯田的修筑历史也较为久远,在一些古老的村落周边,留存着先辈们修筑的梯田遗迹,长期的农业实践使得当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梯田修筑和耕种经验,不断传承和完善梯田的建设与利用。
- 人口与土地需求
随着历史上陕西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有限的平原耕地资源之外,人们开始向山地拓展,通过修筑梯田来满足粮食生产等需求,在陕南山区,随着人口增多,山地被逐步开垦为梯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以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供应,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 农业技术传承
当地形成了一套适合梯田农业的技术体系并传承下来,包括梯田的修筑技术,如如何平整土地、修筑坚固的田埂等;以及梯田的灌溉技术,像一些地方通过修建堰塘、沟渠等水利设施,将水引入梯田,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还有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例如在梯田上实行间作套种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些技术传承使得梯田农业在陕西得以持续发展和完善。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