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什么这么大雾

百科2个月前发布 admin
27 0
广告也精彩

地理环境因素

  1. 三面环海
    •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海洋面积广阔,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慢、降温也慢,而陆地的比热容相对较小,升温快、降温快,在海陆交界处,这种热力差异显著。
    • 当暖湿空气流经相对较冷的海面时,空气遇冷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水汽就容易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暖湿空气在较冷的海面上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 特殊地形
    • 青岛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山地、丘陵较多,这些地形会对空气的流动产生影响,导致局部空气容易聚集和停滞。
    • 当盛行风经过山地时,气流会被迫抬升,在山坡的迎风面形成上升气流,而在背风面则可能形成下沉气流,这种气流的垂直运动变化容易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在局部地区聚集,增加了雾形成的可能性,而且山地地形还会使近地面的空气层结更加稳定,不利于水汽的扩散,进一步促进了雾的维持和发展。
  3. 海湾众多
    • 青岛拥有众多海湾,如胶州湾等,海湾内的海水相对较为平静,水温相对稳定。
    • 暖湿空气进入海湾后,一方面与相对较冷的海水接触,容易冷却凝结;海湾的封闭性使得空气流动性相对较差,水汽难以快速扩散,从而更容易在海湾区域聚集形成雾。

气象条件因素

  1. 水汽充足
    • 青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为丰富,空气湿度较大,海洋源源不断地向大气输送水汽,使得青岛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 尤其是在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时,大量水汽进入青岛地区,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一旦遇到合适的冷却条件,就容易形成雾。
  2. 适宜的温度条件
    • 青岛的气温变化特点也有利于雾的形成,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温波动较大,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进而凝结成雾。
    • 秋季则相反,气温逐渐下降,暖湿空气在相对较冷的下垫面作用下,也容易冷却形成雾,而且在一天之中,早晚气温较低,特别是在凌晨至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最低值,此时更容易出现雾天。
  3. 稳定的大气层结
    • 青岛地区有时会出现大气层结稳定的情况,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空气垂直对流较弱,近地面的水汽和污染物等不容易向上扩散。
    • 这样一来,水汽就容易在近地面附近聚集,形成一层较为稳定的雾层,在一些高压系统控制下,青岛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就容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
  4. 风的影响
    • 微风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微风可以使暖湿空气缓慢地流经冷的下垫面,使空气充分冷却,促进水汽的凝结。
    • 但如果风力过大,就会吹散水汽,不利于雾的形成;而风力过小,空气流动性差,水汽又难以补充和更新,也不利于雾的持续发展,青岛地区 2 - 4 米/秒的微风条件下,比较容易出现雾天,当风向与海岸线平行时,更容易引导暖湿空气在沿海地区聚集,增加雾出现的概率。

人为因素

  1. 城市热岛效应
    • 随着青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显现,城市中人口密集、建筑物众多、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频繁,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城市中心区域气温相对较高。
    • 与周边郊区相比,形成了温度梯度,这种热岛效应会影响城市上空的大气环流,使得城市上空的暖空气上升,周边郊区的冷空气则向城市中心流动,在城市边缘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容易形成雾,特别是在夜间,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有利于雾的生成。
  2. 工业排放与交通尾气
    • 青岛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水汽等成分,这些颗粒物可以作为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 城市交通繁忙,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尾气中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会产生一些微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也能起到凝结核的作用,增加了雾形成的可能性,而且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中的污染物还会影响大气的能见度,使雾天看起来更加浓重。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