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被称为文庙,主要与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封建时期的尊崇地位有关,具体如下:
- “文”的内涵:在古代,“文”有着丰富的含义,代表着文化、文明、文德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其思想学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深远,封建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以及对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重视,将祭祀孔子的庙宇称为文庙。
- 官方推崇: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王朝的推崇,到了唐代,尊孔之风大盛,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诏令各州县皆建孔庙,自此孔庙遍布全国,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也就被称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此后,“文庙”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成为祭祀孔子、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的特定称谓。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