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因素
- 距离近
东北地区与日本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日本列岛与中国东北隔海相望,从日本本土出发,通过海上运输,能够较为便捷地将军队、物资等运往东北,日本海军舰队可以迅速抵达东北沿海地区,为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运输和支援保障,相比中国其他地区,从距离上看,东北是日本最容易触及的目标。
- 地形利于军事行动
东北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开阔,交通较为便利,铁路、公路网络有一定基础,这对于日本机械化部队的大规模调动、行军作战非常有利,日军可以利用东北的铁路线快速运送兵力和装备,能够迅速展开军事部署,实现对东北各地的控制,不像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多山地、河流,地形复杂,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快速推进。
资源因素
- 丰富的矿产资源
东北拥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油等,煤炭是工业生产和能源供应的重要原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基础,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十分迫切,占领东北后,日本可以大肆掠夺当地的矿产资源,满足其国内工业发展和战争机器运转的需要,日本将东北的煤炭运往本土,用于工业生产和发电,将铁矿用于钢铁冶炼,为其军事工业生产武器装备提供原料。
- 农业资源
东北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日本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而且战争时期对粮食的消耗也急剧增加,占领东北可以获取大量的粮食资源,保障其国内的粮食供应,同时也能将东北作为其进一步侵略扩张的物资供应基地,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强征农民土地,掠夺粮食,以满足其国内和军事需求。
战略因素
- 建立侵略基地
东北处于中国北部边陲,日本占领东北后,可以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渗透和扩张,它可以利用东北的军事设施、交通网络等,逐步构建起庞大的侵略体系,为后续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日军在东北建立了大量军事据点、兵营和军事工厂,将东北作为其进一步侵略华北、华东等地的前沿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 切断苏联与中国联系
日本企图通过占领东北,切断苏联与中国的联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可以在东北形成对苏联的战略威慑,为其在亚洲大陆的扩张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日本控制了东北,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战略空间将被压缩,而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的支援也会受到阻碍,日本在东北加强军事部署,一定程度上对苏联远东地区构成了军事压力,试图以此来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国际形势因素
- 欧美列强无暇东顾
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复杂,欧美列强正忙于应对经济危机、国内政治问题以及欧洲局势的紧张,美国正深陷经济大萧条,全力应对国内经济复苏问题;欧洲各国也在为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进行各种博弈,如德国纳粹势力崛起引发的一系列紧张局势,这使得欧美列强对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行为无暇过多干涉,给了日本可乘之机,使其能够较为顺利地实施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计划。
- 国联反应迟缓
国际联盟在日本侵略东北初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日本作为国联成员,利用国联的一些程序和规则拖延时间,同时国联内部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未能形成一致且强有力的制裁行动,国联派出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但调查结果未能及时转化为实际的制止侵略的行动,这使得日本在占领东北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国际约束,得以继续推进其侵略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