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并非绝对不管饱,其给人“不管饱”的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菜品分量方面
- 前菜分量小
- 西餐的用餐顺序通常是先上前菜,如蔬菜沙拉、奶油蘑菇汤等,前菜的主要作用是开胃,所以其分量一般较小,比如一份蔬菜沙拉,可能只有一小盘生菜、少量番茄、黄瓜片以及少许沙拉酱,对于食量较大的人来说,吃完可能只是略微垫垫肚子,难以产生饱腹感。
- 奶油蘑菇汤通常也只是一小碗,其容量可能在200毫升左右,相较于一顿正餐所需的能量摄入,这点量远远不够。
- 主菜相对精瘦
- 西餐主菜中,常见的牛排等,一般注重肉质的鲜嫩口感,烹饪时会尽量保留肉的原汁原味,所以通常不会做得分量极大,一份牛排可能在150 - 250克左右,对于胃口大的人,吃完主菜后可能还没有达到饱腹感。
- 而且牛排等主菜以瘦肉为主,不像一些中餐的主菜会搭配大量的主食或配菜来增加饱腹感,例如中餐的红烧肉盖饭,米饭加上大量的红烧肉,一顿下来能让人有很强的饱腹感,而西餐牛排往往只是单纯的肉,没有类似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搭配。
- 配菜量少
西餐主菜的配菜相对较少,比如搭配牛排的可能只是简单的几根芦笋、一小片烤土豆等,这些配菜的量远远不及中餐中常见的丰富多样且大量的配菜,像宫保鸡丁这道菜,除了鸡肉外,还有大量的花生米、黄瓜、胡萝卜等配菜,整体分量很足,能让人吃得很饱,而西餐配菜的有限量难以给人足够的饱腹感。
食物结构方面
- 碳水化合物比例低
- 西餐整体的食物结构中,碳水化合物的占比相对较低,不像中餐有大量的米饭、面条等主食,例如意大利面,虽然是西餐中的主食类,但一份意大利面的量可能比中餐的一碗米饭要少一些,而且其酱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不是特别高,单纯依靠它来提供饱腹感,对于食量较大者来说可能不够。
- 相比之下,中餐的一顿饭可能有一大碗米饭作为主食打底,再加上丰富的菜肴,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丰富,很容易让人吃饱。
- 膳食纤维含量高
- 西餐中较多地使用蔬菜作为配菜或前菜,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虽然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但它在胃内排空相对较慢,且提供的能量密度较低,过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西餐菜品,如各种蔬菜沙拉等,可能会让人在进食过程中感觉有饱腹感,但实际上从能量供应角度来看,并没有摄入足够让身体感到满足的能量,所以很快又会觉得饥饿。
- 例如一大盘蔬菜沙拉,吃的时候感觉挺多,但因为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复杂,身体获取的能量有限,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饱腹感。
饮食习惯差异方面
- 进食节奏不同
- 西餐的用餐过程相对较为缓慢和优雅,人们会细嚼慢咽,享受每一道菜品的味道和用餐氛围,这种进食节奏会让大脑有更多时间接收饱腹感的信号,从而可能在摄入的食物总量相对较少时就产生已经吃饱的感觉。
- 而中餐的用餐节奏可能相对较快,尤其是在一些场合下大家会比较迅速地进食,在大脑还未充分感知到饱腹感时,可能已经吃了较多的食物,所以会觉得中餐更能吃饱。
- 食物选择偏好
- 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影响人们对食物饱腹感的感受,西餐中的食物种类和口味相对较为固定,一些人可能从小就习惯了西餐的分量和搭配方式,在进食西餐时,即使实际摄入的量没有达到能让一般人吃饱的程度,也会因为习惯而觉得这样就够了。
- 例如习惯吃西餐的人,对于牛排加配菜这种组合,觉得吃完就满足了,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同样的分量可能远远不够,这就是饮食习惯和偏好导致对饱腹感认知的差异。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