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因素
- 遮蔽作用
- 小岛自身对海浪有一定的阻挡和缓冲作用,当海浪向小岛涌来时,小岛会改变海浪的传播方向和形态,较大的海浪遇到小岛后,部分能量会在小岛的迎浪面被消耗,海浪会在小岛周围发生折射,使得绕过小岛后的海浪能量分散,高度降低,从而形成相对较小的浪。
- 小岛背后通常会形成一个相对平静的区域,称为波影区,在波影区内,海浪受到小岛的遮蔽,波高显著减小,一些位于海湾内的小岛,其背后的水域浪就比较小,因为整个海湾的地形对海浪起到了综合的遮蔽作用。
- 浅滩摩擦
- 如果小岛周围有浅滩,海浪在浅水区传播时,由于海水深度变浅,海底摩擦力增大,根据海浪传播的原理,摩擦力会消耗海浪的能量,随着海浪不断向浅水区推进,其能量逐渐被消耗,波高会逐渐降低,使得小岛周围的浪看起来不大。
- 一些珊瑚礁环绕的小岛,其周围的珊瑚礁形成了浅滩区域,海浪在经过这些浅滩时,能量大量损耗,浪高明显减小,从而在小岛周边呈现出较小的浪况。
气象因素
- 风力较小
- 风是形成海浪的主要动力,如果小岛所在区域风力较弱,那么产生的海浪能量也就较小,比如在一些低气压系统影响较弱、盛行风不强劲的海域中的小岛,由于缺乏足够的风力推动海水,海浪就不会很大。
- 当处于微风天气时,海面较为平静,只有轻微的起伏,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海浪形成,其波高也相对较低,在小岛周围表现为浪不大。
- 天气系统稳定
- 稳定的天气系统有利于维持相对平静的海况,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压控制或没有明显天气系统过境的区域,海面状况较为平稳,对于小岛上空及周边海域而言,没有强烈的天气扰动,就难以形成较大的海浪。
- 在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的地区,空气下沉,天气晴朗少风,海面风平浪静,小岛周围的浪自然也不会大。
洋流因素
- 弱洋流或无明显洋流
- 洋流对海浪的形成和传播有一定影响,如果小岛周围的洋流较弱或没有明显的洋流活动,那么海浪的形成和增强就缺乏额外的动力因素。
- 在一些封闭性较好、洋流交换不活跃的海域中的小岛,由于缺乏较强洋流的搅动,海水相对静止,海浪也就不容易发展得很大,从而呈现出浪不大的现象。
- 洋流方向与海浪传播方向的关系
- 当洋流方向与海浪传播方向相反时,洋流会对海浪起到一定的抵消作用,削弱海浪的能量,有一股由北向南的洋流,而此时海浪是由南向北传播,那么洋流就会阻碍海浪的前进,消耗其能量,使得到达小岛周围的海浪波高降低,浪看起来不大。
- 相反,如果洋流方向与海浪传播方向一致,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海浪,但如果洋流本身强度有限,也不一定能产生很大的浪,并且这种增强效果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