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并非“恨女婴”,而是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婴生存面临诸多困境,背后有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
- 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在印度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延续家族姓氏的关键,承担着赡养父母、祭祀祖先等责任,相比之下,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外嫁之人”,在婚后对原生家庭的经济贡献和养老责任较小,这种观念在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存在,影响了家庭对子女的态度和资源分配。
- 嫁妆制度的负面影响:嫁妆制度是印度婚姻中的一项传统习俗,女方家庭需要向男方家庭提供丰厚的嫁妆,这一制度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尤其对于有女儿的家庭而言,高额嫁妆甚至可能导致家庭贫困,一些家庭因担心未来的经济压力而对女婴的出生持消极态度,甚至在孕期通过性别鉴定选择堕胎。
经济因素
- 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平等:印度社会中女性在教育和就业方面面临诸多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使得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收入水平普遍低于男性,经济上的依赖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也让一些家庭认为养育女儿的经济回报不如儿子,从而降低了对女婴的重视程度。
- 贫困与生存压力:在贫困家庭中,生存资源有限,由于男性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更有能力获取收入和保障家庭生计,家庭资源往往优先分配给儿子,以确保其生存和未来发展,女婴可能因此在营养、医疗保健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照顾,生存面临更高风险,死亡率相对较高。
法律与社会治理因素
- 性别鉴定技术滥用:虽然印度法律禁止利用性别鉴定技术进行胎儿性别选择,但在实际执行中,相关法律的监管存在漏洞,一些非法诊所和医疗人员为谋取私利,仍在提供性别鉴定服务,使得性别选择堕胎现象屡禁不止。
- 社会治理不足:对性别歧视相关行为的社会监督和惩处力度不够,未能有效遏制重男轻女观念的蔓延,在一些地区,性别歧视行为被视为社会常态,缺乏足够的舆论压力和法律威慑来促使人们改变观念和行为。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