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会下雪的,只是下雪的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某一年份下雪较少或没有明显降雪,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气候因素
- 地理位置与海洋影响
- 青岛地处沿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较大,海洋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冬季时,海洋会向陆地释放热量,使得青岛的冬季气温相对较为温和,不容易出现特别寒冷的天气,也就不利于雪花的形成和大量堆积,相比内陆一些地区,青岛冬季平均气温较高,在0℃左右徘徊,而不是像内陆寒冷地区那样经常出现持续低温,这使得水汽更倾向于以液态形式存在,难以达到降雪所需的低温条件。
- 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在冬季可以频繁影响青岛,带来较为湿润的空气,但这种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时,不一定能满足形成降雪的全部条件,当暖湿气流势力较强时,可能只是带来降雨或者短暂的雨夹雪天气,难以形成长时间、大面积的降雪。
- 大气环流形势
- 大气环流对青岛的降雪有着关键影响,如果冬季盛行的大气环流形势不利于冷空气南下或者冷空气强度较弱,那么青岛就难以获得足够的冷空气来触发降雪过程,当极地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没有直接影响到青岛地区时,当地的气温就不会急剧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华成雪的程度。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也会影响青岛的降雪,如果副高位置偏南,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或者副高势力过强,将暖湿气流牢牢控制在南方地区,使得青岛地区缺乏冷暖空气的有效交汇,就不利于降雪的产生。
- 地形因素
- 青岛地形较为复杂,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和沿海区域,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会影响降雪的分布,当冷空气遇到山地时,气流会被迫抬升,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降雪,例如崂山等山地,在冷空气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局部降雪量较大的情况,但平原和沿海地区受到的冷空气影响相对较弱,降雪量可能会相对较少,而且山地的阻挡作用也会使得冷空气在山前堆积,改变了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和强度,进而影响整个青岛地区的降雪格局。
- 沿海地区的海陆风也会对降雪产生一定影响,海陆风的交替会影响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汽的输送,在海风增强时,暖湿空气会向陆地推进,可能与冷空气交汇形成一定的降水条件,但如果此时大气条件不稳定,降水形式可能是降雨或者雨夹雪,而不是单纯的降雪,当陆风增强时,冷空气向海洋扩散,不利于降雪的持续形成。
气象条件的短期变化
- 温度垂直分布
降雪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温度垂直分布,在近地面,气温要足够低,一般在0℃以下,使得水汽能够凝华成冰晶,而在高空,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层结,以保证冰晶能够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不断长大并降落到地面,如果近地面温度较高,即使高空有冰晶形成,在下降过程中也可能会融化成雨滴,青岛在冬季有时虽然有冷空气影响,但近地面温度可能没有低到足以稳定降雪的程度,或者高空的温度层结不利于冰晶的生长和降落,导致降雪无法顺利出现。
- 水汽含量与上升运动
- 降雪需要充足的水汽供应,青岛虽然临近海洋,水汽相对充沛,但如果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不足以达到饱和状态,也无法形成降雪,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低时,即使有冷空气和上升运动,也只能形成少量的降水,甚至难以形成降水。
- 上升运动对于降雪至关重要,只有空气不断上升,水汽才能冷却凝结成冰晶,青岛地区有时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较弱,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使水汽持续上升并发生相变形成降雪,在一些稳定的天气系统控制下,空气垂直运动不明显,就不利于降雪的产生。
青岛下雪受到多种气候和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青岛的降雪情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