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关”通常指拒绝人员、货物等通过关卡,其原因可能有多种:
人员相关
- 身份问题
- 证件不符
- 比如持用伪造、变造或过期的护照、签证、身份证等出入境证件,有人为了非法滞留他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假签证,在试图通过海关时,被查验人员发现证件存在问题而被拒关。
- 签证类型与出行目的不符,如果持旅游签证却声称是去工作,海关会怀疑其真实意图,进而拒关,比如某人持旅游签证前往国外,却被发现携带大量工作相关设备和资料,海关有理由认为其有非法工作的嫌疑,从而拒绝其通关。
- 身份信息存疑
- 海关系统中显示该人员有不良记录,如曾有过非法出入境、逾期停留、参与违法活动等情况,一名曾经因非法滞留被遣返的人员,再次申请入境时,海关会基于其过往记录拒绝其入关,以维护国家边境管理秩序和安全。
- 存在身份冒用风险,当海关工作人员通过面部识别、指纹比对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现与系统记录的身份信息存在较大差异,怀疑身份被冒用,就可能拒关进一步核实情况,比如在机场入境处,通过面部识别发现某旅客与护照照片有明显差异,且无法提供合理说明,海关会暂时拒关并展开调查。
- 证件不符
- 健康问题
- 患有传染病
- 如果旅客被检测出患有严重的传染病,如埃博拉病毒、霍乱等,出于公共卫生安全考虑,海关会拒绝其入关,在非洲部分地区出现埃博拉疫情期间,从疫区来的旅客即使持有合法证件,若被检测出感染埃博拉病毒,会被立即拒关,并采取相应的隔离等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入国内。
- 患有其他可能对公共卫生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严重的流感且处于传染期等,虽然这类疾病可能不像某些烈性传染病那样严重威胁公共卫生,但为了避免在旅途中传播给更多人,海关也可能在评估后做出拒关决定。
- 携带传染性生物制品
旅客携带未经许可的、可能传播疾病的生物制品,如特定的病毒样本、未经检疫的动物源性生物制品等,比如有人私自携带从国外非法获取的某种珍稀病毒样本回国,试图逃避海关检疫,一旦被查获,会因违反生物安全规定和公共卫生要求而被拒关,同时这些物品会被依法收缴并进行相应处理。
- 患有传染病
- 行为举止异常
- 神情紧张、行为可疑
- 旅客在接受海关检查时表现出过度紧张、眼神飘忽、言语闪烁等异常神情和行为,一名旅客在回答海关关于行程目的和携带物品的问题时,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并且刻意回避海关工作人员的目光,这种异常表现会引起海关人员的警觉,进一步检查后可能因怀疑其有非法企图而拒关。
- 有逃避检查的行为,如试图躲避海关的询问、故意绕开检查通道、对行李检查表现出抗拒等,比如在机场,有的旅客看到海关检查队伍较长,就试图从旁边的非检查通道溜走,这种行为被发现后,海关会将其拦下并进行详细检查,若发现存在问题,很可能拒关。
- 存在精神或心理问题
- 旅客表现出明显的精神错乱、认知障碍等情况,无法清晰、合理地说明自己的情况,一名旅客在入关时胡言乱语,对海关的正常询问给出荒诞不经的回答,海关为了确保其自身安全以及后续行程的合理性,可能会拒关并联系相关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 有吸毒或酗酒等影响行为和认知的情况,如果旅客被检测出体内含有毒品成分或处于醉酒状态,无法正常配合海关检查和履行入境手续,海关会拒关,比如在边境口岸,对一名入境旅客进行毒品检测时发现其吸食大麻,海关会拒绝其入境,并依法对其吸毒行为进行处理。
- 神情紧张、行为可疑
货物相关
- 违规物品
- 违禁品
- 携带毒品、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绝对违禁物品,有人试图通过伪装或藏匿的方式将毒品藏在行李中偷运入境,一旦被海关查获,不仅货物会被全部扣押,涉事人员也会被拒关,并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 携带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文物、珍贵动植物及其制品等,比如私自携带从国外非法获取的珍贵文物回国,海关在查验时发现后,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拒关,并对文物进行收缴和进一步调查处理。
- 假冒伪劣商品
- 大量携带假冒名牌商品,携带大量假冒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电子产品等进入国内市场销售,这不仅侵犯了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海关也会拒关并对这些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查扣。
- 涉及侵权的盗版书籍、音像制品等,比如有人携带大量盗版的国外畅销书籍和热门电影光盘入关,海关会认定其为侵权货物,拒绝其通关,并依法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罚。
- 违禁品
- 申报不实
- 隐瞒货物价值
- 故意低报货物价值以逃避关税,比如一批进口的电子产品,实际价值较高,但货主为了少缴纳关税,在报关单上填写了较低的价值,海关通过对市场价格的了解和对货物的查验评估,发现申报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较大,就会拒关,并要求货主补缴相应税款及可能面临罚款等处罚。
- 隐瞒货物数量,在行李中夹带了超出规定数量的化妆品、高档手表等物品而未如实申报,海关在检查时发现实际数量与申报不符,会以申报不实为由拒关,要求旅客对货物进行正确申报或依法处理多余货物。
- 虚假申报货物用途
- 将用于商业销售的货物申报为个人自用物品,比如有人大量携带进口的化妆品,本是打算在国内销售获利,却申报为自己使用,海关通过对货物的包装、数量、来源等综合判断,发现其申报用途与实际情况不符,会拒关并追究其申报不实的责任。
- 谎报货物来源地,将原产于高关税国家的货物谎报为低关税或免税国家的货物,以骗取关税优惠,海关一旦核实其谎报行为,会拒关并对货物按正确来源地征收相应关税及进行处罚。
- 隐瞒货物价值
- 未按规定检疫
- 动植物及其产品
- 未按要求提供有效的检疫证明,比如从国外进口水果,却没有携带官方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海关无法确认该批水果是否符合国内的植物检疫要求,为防止有害生物传入,会拒关并要求货主补办检疫手续或对货物进行相应处理。
- 未经检疫处理的货物存在检疫风险,进口的木材可能携带某种国内尚未发现的有害昆虫,而货主未对木材进行有效的熏蒸等检疫处理措施,海关在评估其检疫风险后,会拒关并安排专业检疫机构对货物进行检疫处理,合格后方可通关。
- 食品
- 食品不符合国内食品安全标准,比如进口的食品中含有超标的添加剂、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等,海关在对进口食品进行抽检时发现问题,会拒关该批食品,并要求出口商或进口商采取整改措施,重新检测合格后才能重新申请通关。
- 未按规定进行标签标注,进口食品的标签应符合国内相关法规要求,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表等信息的准确标注,如果食品标签存在缺失或错误标注关键信息等情况,海关会拒关,要求进口商整改标签后再申请通关。
- 动植物及其产品
其他因素
- 政策法规变动
- 临时管制措施
- 因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等原因,国家可能临时出台边境管制政策,在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或国内面临特定安全威胁时,海关可能会加强对某些地区或特定类型人员、货物的管控,实施临时拒关措施,比如在某国发生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后,为了防范相关恐怖组织通过边境渗透,对来自该国及周边地区的人员和货物通关进行严格审查,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会被拒关。
- 新的贸易政策实施,当国家调整关税政策、贸易管制措施等时,可能会影响货物的通关,比如提高了某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导致部分进口商为了降低成本而调整货物申报价格等情况,海关在执行新政策过程中,若发现货物申报不符合新政策要求,可能会拒关并要求企业按照新政策重新处理。
- 临时管制措施
- 边境设施或系统故障
- 查验设备故障
- 海关的安检设备如 X 光机、金属探测器等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海关无法对人员和货物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查,为了确保检查质量和边境安全,可能会暂时拒关,等待设备修复后再进行查验通关,机场的 X 光机突发故障,导致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检查旅客行李,海关会暂停旅客通关,待设备维修好并能正常运行后重新开始通关流程。
- 信息系统故障,海关的旅客信息管理系统、货物报关系统等出现故障,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比如旅客通关时,海关系统无法查询到旅客的签证记录、出入境历史等信息,为了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通关失误,会先拒关,待系统恢复正常并核实信息后再做处理。
- 查验设备故障
- 国际关系或外交因素
- 外交关系紧张
- 两国之间外交关系出现紧张局势时,可能会影响人员和货物的通关,因贸易争端、政治分歧等原因,两国可能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对对方国家人员入境和货物进口的管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对方国家的部分人员或货物可能会因不符合新的管控要求而被拒关。
- 国际制裁影响,当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实施制裁时,涉及制裁范围内的人员、货物往来会受到限制,A 国对 B 国实施制裁,限制 B 国特定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么从 B 国进口相关产品的货物在通关时,可能会因属于制裁范围而被 A 国海关拒关。
- 外交关系紧张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