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京留学生活环境的失望
- 清国留学生的堕落
- 在东京,鲁迅看到很多中国留学生整天浑浑噩噩,他们不把学习当回事,而是热衷于打扮,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上,比如文中提到“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让鲁迅感到厌恶。
- 他们精神萎靡,没有丝毫进取之心,在国家面临诸多困境的时候,依旧沉迷于无聊的生活,这让鲁迅对这种环境极为不满。
- 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东京虽然有很多留学生,但并没有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风气,学校里学术氛围淡薄,学生们更关注的是社交、玩乐等,鲁迅渴望能有一个专注于学术、有利于自我提升的环境,然而东京显然无法满足他这一需求,他意识到在这里很难实现自己追求知识、寻求救国之道的理想,所以萌生出离开的想法。
寻求更有益的救国途径
- 医学救国理念的驱动 鲁迅原本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认为通过学习医学可以救治国人身体上的病痛,增强民族的体质,他希望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东京的医学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也是他最初选择前往东京求学的原因之一。
- 认识到精神救治的重要性 但在学习过程中,鲁迅的想法逐渐发生了改变,他在课堂上看到关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片中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抓住要枪毙,而周围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他们神情麻木,对同胞的悲惨遭遇无动于衷,这一情景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使他深刻认识到,仅仅救治国人的身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麻木、愚昧的精神,他意识到精神上的病症不解决,国家就难以真正走向富强。
- 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工具的选择 基于这种认识,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认为文学能够更直接地触及人们的灵魂,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而东京的文学环境虽然有一定的资源,但整体氛围并非鲁迅所期望的那样能全力支持他新的救国理念的实践,他觉得需要去一个更能让文学发挥作用、更有利于传播进步思想的地方,于是选择离开东京,去寻找更适合实现自己文学救国理想的环境。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