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湿度变化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和原因:
湿度可能升高的原因
- 气温下降
- 夜间地面热量散失较快,气温逐渐降低,根据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减弱。
- 而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相对稳定,就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使得空气湿度增大,在晴朗的夜晚,天空无云阻挡地面辐射散热,地面迅速降温,贴近地面的空气也随之冷却,水汽容易凝结在地面物体表面形成露水,这就是空气湿度增大的表现。
- 植物蒸腾和呼吸作用
- 许多植物在夜间依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虽然蒸腾作用比白天弱,但仍会向空气中释放水汽。
- 一些树木在夜间通过叶片的气孔缓慢地将体内的水分蒸发到周围空气中,增加了空气湿度,植物呼吸作用也会产生水汽,参与到空气湿度的形成中。
- 人类活动影响
- 夜间室内活动相对集中,人们使用的一些电器设备如加湿器等会增加空气湿度,在北方冬季室内较为干燥时,很多家庭会开启加湿器来改善室内环境湿度,这会使局部空间湿度升高。
- 人们在室内做饭、烧水等活动也会向空气中释放水汽,导致室内湿度有所增加,如果室内通风不好,这些水汽就会在室内积聚,进一步提高湿度。
湿度可能降低的原因
- 辐射冷却
- 夜间地面因辐射散热而降温,导致近地面空气层冷却,当空气冷却时,其容纳水汽的能力下降,水汽会发生凝结。
- 如果地面有足够的凝结核(如灰尘颗粒等),水汽就会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表面凝结成露珠或霜,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空气湿度降低,而且随着夜晚时间推移,这种辐射冷却作用持续,空气湿度会持续下降。
- 大气扩散
- 在夜间,大气边界层相对稳定,垂直方向的对流运动较弱,但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仍在进行。
- 如果有较为稳定的风场,空气会在水平方向扩散,当空气扩散到湿度较低的区域时,原本湿度较高区域的空气湿度就会因水汽的稀释和扩散而降低,在一些夜间有微风的地区,靠近河流、湖泊等湿度较高区域的空气会向周围扩散,使得周边地区空气湿度有所下降。
- 天气系统变化
- 夜间如果有冷空气过境,冷空气带来干燥的空气,会使所在区域的湿度降低,冷空气密度大,会挤压暖湿空气,导致暖湿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成云或降水,从而降低了近地面空气的湿度。
- 相反,如果夜间有暖湿气流流入,空气湿度则会升高,当暖湿的海洋气流在夜间吹向陆地时,会将海洋上空富含水汽的空气带到陆地上空,使得陆地近地面空气湿度增加。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