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容易发生泥石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地形地貌因素
- 地势起伏大
- 四川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山脉纵横,地势落差极大,例如龙门山地区,从平原到高山,海拔迅速攀升,高差可达数千米,这种剧烈的地势起伏使得坡面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运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 当降水等因素引发坡面径流时,水流能够快速获得较大的势能,冲刷山坡上的松散物质,从而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 山高谷深
- 四川境内众多山脉夹峙形成了许多深邃的峡谷,如大渡河、雅砻江等流域的峡谷地带,狭窄的山谷地形使得水流在谷内汇聚时流速加快,侵蚀能力增强。
- 快速流动的水流能够携带更多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也容易对谷坡进行掏蚀,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导致大量松散物质进入河道,一旦遇到合适的触发条件,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 地质构造破碎
- 四川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岩石破碎,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得该区域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完整性遭到破坏,变得松散破碎。
- 这些破碎的岩石在风化、降雨等作用下容易剥落、崩塌,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而且破碎的岩石层透水性较好,降水容易下渗并在地下汇集,当遇到不透水层时,地下水压力增大,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而诱发泥石流。
气候因素
- 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 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每年6 - 9月是四川的雨季,多暴雨天气,一些地区一次暴雨过程降水量可达数百毫米。
- 高强度的降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坡面径流,来不及下渗和排泄,迅速汇聚成强大的水流,具有很强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能够将山坡上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冲走,形成泥石流。
- 干湿季分明
- 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使得四川山区在干季时,山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水分蒸发而变得干燥、疏松,抗侵蚀能力减弱。
- 到了雨季,大量降水迅速作用于这些松散的岩土体,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而转化为泥石流,而且干湿交替过程中,岩土体的膨胀收缩也会导致岩石破碎、土体松动,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质基础。
植被覆盖因素
- 森林植被破坏
- 过去由于过度采伐、毁林开荒等人类活动,四川部分山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植被破坏后,坡面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和缓冲作用。
- 降水直接冲刷坡面,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大量泥沙流入河道,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来源,植被根系对岩土体的固持作用减弱,山体稳定性降低,更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而引发泥石流。
- 植被恢复缓慢
- 虽然近年来四川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作,但由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较大,一些遭受破坏的区域植被覆盖率仍然较低,不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
- 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一旦遇到强降水等不利气候条件,就容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因素
-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 在山区进行道路修建、矿山开采、工程建设等活动时,如果施工方式不当,可能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和地表植被,在山坡上随意开挖、弃渣,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增加了坡面的坡度和松散物质堆积。
- 这些松散物质在降水等作用下容易滑落,引发泥石流,而且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流入河道,增加河道的淤积和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 城镇乡村不合理布局
- 四川部分山区存在城镇和乡村建设选址不合理的情况,一些居民点建在泥石流沟口、山坡下方等危险地带,当泥石流发生时,这些区域首当其冲,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随着山区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干扰加剧,进一步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潜在风险。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