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称谓演变
- 越城时期: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在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修筑越城,这是南京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古城,当时可能还没有“南京”这个称谓,但已开启了这片土地城市发展的历史。
- 金陵时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当时的“金陵”主要是一个军事据点性质的城邑名称。
- 秣陵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秣”有草料之意,因附近多产秣草而得名,这一名称使用了较长时间,期间南京地区一直是重要的郡县之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 建业时期:东汉末年,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于公元211年将治所从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并改名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孙权在此建都,使南京开始成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城市规模和重要性不断提升。
- 建邺时期: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后,改建业为建邺,寓意“建之以邺”,但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又改建邺为建康,建康之名自此开始,历经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均以此为都,迎来了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成为当时华夏大地的重要都城,对中国南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南京”名称的确立
-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江宁郡为升州,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又改升州为上元县,当时的南京地区在行政设置上较为复杂,名称也多次变动。
-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时期,天佑十四年(公元917年),杨渭(后改名杨溥)以金陵为西都,称江都府;南唐时期,升元元年(公元937年),烈祖李昪以金陵为都城,改金陵府为江宁府,这一时期,南京地区在区域政治格局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持续推进。
- 宋朝时期:北宋初,改江宁府为升州,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复名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高宗赵构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抗金前线,建康府在南宋时期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是保卫江南半壁江山的重要屏障。
- 元朝时期: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建康府改为建康路,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文宗图帖睦尔以即位前的潜邸所在,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寓意“汇集喜庆”,这一时期,南京地区依然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在元朝的统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 明朝时期: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设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继续保持着重要的政治地位,同时也是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更加宏伟壮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 清朝时期:清军入关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清朝初期,江宁府依然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政治地位逐渐下降,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是东南地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枢纽。
-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为首都,改江宁府为南京府,这标志着南京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重新成为全国的中心,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此后,南京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但始终是重要的政治、文化城市,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立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京”这一名称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确立并沿用至今,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