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下雪的时间并不固定,其是否下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大气环流
- 冷空气活动
- 冬季时,来自极地或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当冷空气较强且持续影响天津所在区域时,会为降雪创造条件,冷空气带来了低温环境,使得水汽能够凝结成雪花,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弱,或者其移动路径没有经过天津,那么天津就难以迎来降雪天气。
- 当亚洲大陆上空出现较强的冷高压系统,冷空气沿着特定路径向东南方向移动,若天津处于其影响范围内,就有可能出现降雪,但如果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被山脉阻挡或者与其他气团相互作用而减弱,就可能无法到达天津或者强度不足以形成降雪。
- 暖湿气流输送
- 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当它与冷空气交汇时,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从而形成降雪,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是天津降雪的重要水汽来源之一。
- 当南方的暖湿气流较强,且能够向北伸展到天津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时,就容易产生降雪天气,如果暖湿气流的强度不够,或者其移动方向与冷空气不交汇,天津就不会下雪,当大气环流形势使得暖湿气流主要影响更偏南的地区,而冷空气直接越过天津继续南下,没有在天津形成冷暖空气交汇的局面,天津就难以降雪。
地理位置和地形
- 海陆位置
- 天津地处沿海,其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海洋的调节作用使得冬季相对同纬度内陆地区气温偏高,这对降雪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海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为降雪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另一方面,相对较高的气温可能使得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较强,水汽不容易直接凝结成雪花。
- 当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时,海洋的影响使得天津地区的天气系统较为复杂,有时海洋的增温作用会削弱冷空气的强度,导致冷暖空气交汇时的垂直上升运动不够强烈,不利于降雪的形成,但如果海洋水汽供应充足且冷空气势力足够强大,两者在天津地区交汇就容易产生降雪。
- 地形因素
- 天津整体地势较为平坦,但周边地形对其降雪也有一定影响,山脉对气流有阻挡和抬升作用,当冷空气移动时,如果遇到山脉,冷空气会被迫抬升,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雪。
- 虽然天津周边山脉不像一些内陆地区那样高大,但如果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相对较高的地形起伏,如燕山山脉的部分余脉等,气流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抬升,增加了降雪的可能性,相反,如果冷空气移动路径较为顺畅,没有受到明显地形阻挡抬升,就不利于降雪的发生。
城市热岛效应
- 城市下垫面性质差异
- 天津作为一个大城市,城市下垫面主要由水泥、沥青等人工材料构成,与自然下垫面如草地、农田等不同,城市下垫面的比热容较小,在太阳辐射等作用下升温快,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 这种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心区域气温相对较高,空气垂直对流相对较弱,在冬季,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会影响冷空气在城市中的分布和运动,冷空气进入城市后,可能会在城市边缘堆积,而城市中心区域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气温相对较高,不利于水汽在城市中心区域直接凝结成雪。
- 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影响城市上空的水汽分布和垂直运动,城市中排放的大量热量使得城市上空的空气层结相对不稳定,水汽容易在城市边缘等相对较冷的区域冷却凝结,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则可能由于空气层结不稳定导致水汽难以充分冷却形成降雪。
季节和时间因素
- 冬季不同阶段
- 冬季的不同阶段,天气形势和大气环流状况有所不同,在冬季前期,冷空气活动相对较为频繁,但大气整体的水汽含量可能还没有达到降雪的最佳条件,随着冬季的推进,海洋水汽不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逐渐增加,当合适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时,降雪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 在冬季刚开始的11月,虽然冷空气开始南下,但整体天气相对较为干燥,降雪机会相对较少,而到了12月下旬至次年1月、2月期间,随着大气环流形势的调整,冷暖空气交汇的频率增加,天津出现降雪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
- 一天中的时间
- 降雪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宏观的天气形势,还与一天中的时间有关,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作用较强,近地面气温较低,当夜间有合适的天气系统影响时,更容易满足水汽凝结的条件,从而增加降雪的可能性。
- 如果白天天气晴朗,太阳辐射较强,地面气温较高,水汽不容易凝结,而到了夜间,地面迅速降温,近地面空气层结稳定度发生变化,水汽更容易在低温环境下凝结成冰晶,进而形成降雪,所以在夜间出现降雪的情况相对较多,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综合考虑整体的天气形势。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