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为什么选宜昌

百科2个月前发布 admin
1 0
广告也精彩

地质条件适宜

  1. 稳定的岩石基础
    • 宜昌地区处于特定的地质构造区域,大坝坝址区基岩主要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花岗岩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能够承受大坝巨大的重量和水压力,其坚固性可以保证大坝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会因基础沉降等问题而出现结构安全隐患。
    • 这种岩石基础能够有效分散大坝传递下来的荷载,使得大坝能够稳定地屹立在长江之上,与一些软土地基相比,花岗岩基础的承载能力更强,能够适应大坝这种超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要求。
  2. 良好的地质构造稳定性
    • 坝址区所在的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没有频繁的活动断裂等地质灾害隐患,这对于大坝的长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因为不稳定的地质构造可能引发地震等灾害,从而威胁大坝的安全。
    • 稳定的地质构造可以减少因地壳运动等因素导致大坝结构受损的风险,在选址过程中,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分析,确定宜昌地区的地质条件能够满足三峡大坝建设的稳定性要求,为大坝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水文条件优越

  1. 控制流域面积大
    • 宜昌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三峡大坝选址在此能够有效控制长江上游约100万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这意味着可以对较大范围内的洪水进行调节和拦蓄,大大提高了防洪的有效性和范围。
    • 当长江上游发生洪水时,大坝可以拦截洪水,削减洪峰流量,减轻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通过对上游洪水的调节,能够降低荆江河段等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的风险,保护广大平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水能资源丰富
    • 长江在宜昌段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三峡大坝利用这一有利的水文条件,通过拦河筑坝形成巨大的水位落差,从而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
    • 较大的落差为水能转化为电能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基础,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巨大,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国家提供大量清洁电能,其发电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丰富的水能资源是三峡大坝选址宜昌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使其成为开发水能资源的理想地点。
  3. 河道地形条件利于建坝
    • 宜昌段长江河道相对狭窄,两岸山体较为雄厚,这种地形条件有利于大坝的布置和施工,狭窄的河道便于集中布置水工建筑物,减少大坝建设所需的场地面积和工程量。
    • 两岸雄厚的山体可以为大坝提供良好的侧向支撑,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狭窄的河道也有利于采用一些施工导流等技术措施,便于工程的顺利推进,与河道过于宽阔或地形复杂的区域相比,宜昌段的地形条件更适合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技术可行性

  1. 具备施工条件
    • 宜昌地区交通便利,有长江航道贯穿,便于大型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的运输,长江航道能够承载大型运输船舶,将大量的水泥、钢材、砂石料等物资运往坝址施工现场。
    • 周边地区还有公路和铁路等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保障了施工期间物资和人员的顺畅流通,通过公路和铁路可以将物资从较远的产地快速运输到坝址,满足大坝建设的进度需求。
  2. 技术经验积累
    • 宜昌及其周边地区在水电工程建设方面有着一定的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长期以来,该地区陆续建设了一些中小型水电工程,培养了一批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
    • 这些经验和人才为三峡大坝这样的巨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大坝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可以借鉴以往工程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升,确保三峡大坝工程的高质量完成。

综合效益显著

  1. 防洪效益突出
    • 如前所述,三峡大坝能够有效拦蓄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调节水库水位,在洪水期拦洪削峰,枯水期补水,可使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得到大幅提高。
    • 在遇到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时,如果三峡大坝已经建成并发挥作用,就能极大地减轻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损失,保障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重要农业产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发电效益巨大
    •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其电力输出对国家能源供应意义重大,每年大量的清洁电能输送到华东、华中等地,缓解了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局面,优化了能源结构。
    • 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减少了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发电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3. 航运效益改善
    • 三峡大坝建成后,改善了长江宜昌至重庆段的航运条件,通过调节水位,使得航道水深增加、水流变缓、航道更加平稳,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
    • 这大大提高了长江内河航运的运输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加强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战略意义重大

  1.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三峡水电站的大规模发电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国家能源供应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 稳定的电力供应对于保障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方面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2.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三峡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宜昌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期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增加。
    • 工程建成后,随着航运条件改善、旅游业发展等,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等产业的繁荣,水电外送也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对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积极意义。
  3. 提升国家水利工程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
    • 三峡大坝作为一项世界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过程涉及到众多先进技术和复杂工艺,通过实施三峡工程,我国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 这些经验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应对水资源相关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水利事业整体迈向更高水平,增强国家在水利领域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