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乱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旅游行业发展初期的问题
- 市场快速扩张与监管滞后
- 随着云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大量的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监管体系的完善速度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增长速度,一些地方对于新成立的旅行社资质审核不够严格,导致部分不具备良好运营能力和诚信意识的旅行社进入市场,为后续的不良经营行为埋下隐患。
- 景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一些热门景区周边的停车场规划不足,导致交通拥堵,进而衍生出拉客宰客等乱象,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突然增加的游客需求,部分不良商家就趁机抬高价格,以次充好。
- 行业规范不完善
- 早期云南旅游行业的规范标准不够细致全面,在导游服务方面,导游薪酬体系不合理,导游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游客购物消费的回扣,这使得部分导游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诱导甚至强迫游客购物,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 对于旅行社之间的竞争行为规范也不健全,一些旅行社为了争夺客源,采取低价竞争策略,之后通过安排游客购物等方式弥补成本,形成了恶性循环,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
部分从业者素质问题
- 导游队伍参差不齐
- 导游队伍的准入门槛在过去相对较低,吸引了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进入,部分导游缺乏专业的导游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服务意识淡薄,他们在带团过程中,不注重对景点文化内涵的讲解,而是把重点放在引导游客购物上,甚至对不购物的游客态度恶劣。
- 一些导游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不清楚强迫游客购物等行为的违法性质,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损害了整个导游群体的形象,也给云南旅游带来了负面影响。
- 商家逐利心态
- 景区周边的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缺乏诚信经营理念,他们以高价出售质量一般甚至较差的商品,存在虚假宣传、缺斤少两等问题,在一些玉器店、茶叶店等,商家夸大商品功效,抬高价格,导致游客购买后感觉上当受骗,对云南旅游的印象大打折扣。
- 部分商家与不良导游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导游带游客到这些商家购物,商家给予导游回扣,这种不正当的合作进一步加剧了旅游市场的混乱。
监管执行难度较大
- 旅游活动范围广且分散 云南地域广阔,旅游景点众多且分布分散,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丽江到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再到滇东南的石林等地,游客的旅游活动范围跨度大,这使得旅游监管部门在进行市场巡查、执法监督等工作时难度增加,难以做到对每个景区、每条旅游线路实时全面监管。
- 旅游市场主体复杂 旅游市场涉及旅行社、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场所、导游等众多市场主体,各主体之间关系复杂,监管部门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形成监管合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的情况,导致对一些旅游乱象的整治不够及时有效,对于导游强迫购物行为,可能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多个部门都有监管职责,但在具体处理时可能出现相互推诿或处理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市场整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行业规范、提升从业者素质等,云南旅游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旅游环境日益优化。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