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 正面战场抵抗
-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的激烈抵抗,吸引了日军主力,使其将战略进攻方向集中于华东地区,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对西南方向重庆的进攻力量,日军在淞沪会战中投入了大量兵力,进行了残酷的战斗,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伤亡,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迟滞了其进攻步伐,为后续战略调整争取了时间。
- 武汉保卫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武汉地区展开了激烈交锋,毙伤日军近四万人,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日军进一步认识到征服中国并非易事,这一战役也使日军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后续无力迅速组织大规模兵力直扑重庆。
- 淞沪会战:
- 敌后战场牵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日军据点,使日军后方不得安宁,据统计,在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武装进行了大量战斗,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敌后战场的存在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使其不能集中力量全力进攻重庆,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日军可能会有更多兵力用于对重庆的进攻。
地理因素限制
- 山川地形复杂
从地理位置上看,重庆地处中国内陆,周围多山,四川盆地周边山脉环绕,如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等,这些山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机械化部队在这种复杂地形下行动困难,其重武器的运输和展开受到极大限制,日军的坦克、火炮等装备在山区行进时容易陷入困境,难以发挥其优势,而中国军队则可以利用山地地形进行有效的防御和伏击。
- 交通不便
当时重庆周边交通条件较差,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日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困难,其部队推进速度也因此受到影响,相反,中国军队可以利用有限的交通条件,在山区设置防线,组织防御力量,而且在一些山区道路狭窄崎岖,不利于日军大部队展开大规模进攻行动,日军在向重庆推进过程中,运输物资的车辆常常因为道路状况不佳而延误甚至无法通行,这对其持续作战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国际形势影响
- 美国对日态度转变及压力
随着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不断加剧,美国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美国逐渐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如石油禁运等,这使得日本的战争资源供应面临巨大困难,其军事行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缓解资源危机,日本不得不调整战略重点,在太平洋战场投入更多精力,以获取东南亚的资源,日本发动了珍珠港事件,将美国拖入战争,之后其军事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展开激烈对抗,这使得日本无法集中全部力量进攻重庆,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国际舆论压力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国际舆论纷纷指责日本的暴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本施加了压力,日本为了维护其国际形象,避免在国际上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也不能毫无顾忌地全力进攻重庆,一些国际媒体对日本侵华的残酷场景进行报道,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到日本的侵略本质,促使国际社会对日本采取一定的制裁措施,这也间接影响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决策,使其不敢倾尽全力攻打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