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跳伞人浮在空中

百科6个月前发布 admin
1 0
广告也精彩

跳伞人在空中并非完全“浮着”,而是在下落过程中呈现出类似漂浮的状态,主要原因如下:

空气阻力的作用

  1. 阻力产生机制
    • 当跳伞人跳出飞机后,随着下落速度的增加,空气对其的阻力也迅速增大,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空气会对物体产生阻碍作用,其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形状以及空气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 跳伞人一般会采用特定的姿势和装备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空气阻力,他们会张开双臂和双腿,展开降落伞等,这样可以使更多的空气分子与身体碰撞,产生更大的阻力。
  2. 阻力与重力平衡
    • 重力是使物体下落的力,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跳伞人受到地球引力作用,重力会使其加速下落。
    • 随着下落速度加快,空气阻力不断增大,当阻力增大到与重力大小相等时,跳伞人所受的合力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F)是合力,(m)是物体质量,(a)是加速度),此时加速度(a = 0),跳伞人的速度不再增加,而是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下落,这个速度被称为终端速度,在达到终端速度后,跳伞人就好像在空中“漂浮”一样,匀速下落。

降落伞的作用

  1. 大幅增加阻力
    • 降落伞打开后,其巨大的伞面极大地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相比于跳伞人自身的身体面积,降落伞的伞面面积要大得多,这使得空气对其产生的阻力大幅提升。
    • 普通的圆形降落伞伞面直径可达数米,如此大的面积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很强的空气阻力作用。
  2. 进一步调整下落状态
    • 降落伞不仅增加了阻力,还可以通过调整伞面的形状、角度等方式来控制下落速度和方向,跳伞人可以通过拉拽降落伞的绳索等方式,改变伞面的形状,从而微调空气阻力的大小。
    • 当需要更快下落时,可以适当收紧绳索,减小伞面的展开程度,降低空气阻力;当需要更缓慢下落或调整方向时,则可以放松绳索,使伞面充分展开,增加空气阻力并调整方向,让跳伞人更平稳、安全地降落到预定地点,整个过程就像是在空中有控制地“漂浮”。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