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因素
- 山川阻隔:中国幅员辽阔,从东部沿海到重庆有着众多山脉、河流等复杂地形,大巴山、巫山等山脉构成了天然屏障,阻碍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河流如长江等也增加了日军进军的难度。
- 战略纵深大:广阔的战略纵深使得日军难以迅速抵达并有效控制重庆,日军深入中国内陆后,其补给线拉长,兵力分散,难以对重庆形成持续且强大的进攻力量。
- 中国军队顽强抵抗
- 正面战场抵抗: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一系列激烈战斗,如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以淞沪会战为例,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 敌后游击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在日军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据点,使日军腹背受敌,无法集中全力进攻重庆,百团大战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打乱了其战略部署。
- 国际因素
- 国际舆论压力:日本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国际舆论对日本形成了一定压力,这使得日本在军事行动上有所顾忌,不能毫无顾忌地全力进攻重庆。
- 美国等国态度: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持警惕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进行了物资限制等措施,这也影响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和战略决策,使其不能集中力量迅速攻占重庆。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