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
- 气候条件不合适
- 温度:
- 不同种类的菌子生长对温度要求各异,有些菌子喜欢在较为凉爽的环境中生长,像松乳菇多生长在夏秋季气温在20 - 25℃左右的环境,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就可能抑制它们的生长,导致难以找到,比如在炎热的盛夏中午,地表温度过高,很多菌子会处于休眠状态,此时很难捡到。
- 一些低温型的菌子,如羊肚菌,通常在早春时节气温回升到5 - 15℃时开始生长,如果当年春季气温波动异常,没有达到其适宜生长温度范围,那么就不容易发现它们。
- 湿度:
- 菌子生长需要一定的湿度环境,大多数菌子喜欢潮湿的环境,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很多菌子的生长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森林中的空气湿度较低,土壤也比较干燥,菌子可能就难以形成子实体,自然就捡不到了。
- 连续的暴雨天气也可能对菌子生长不利,过多的雨水可能导致土壤积水,使菌子的菌丝缺氧,甚至可能引发一些病菌感染,影响菌子的正常生长,减少可捡到菌子的机会。
- 光照:
- 有些菌子是喜阴的,它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森林底层、树荫下等,过强的光照会抑制其生长,如果原本经常能捡到菌子的地方,突然因为树木砍伐等原因导致光照变强,那么适合在这种阴湿环境生长的菌子就可能消失不见。
- 在一些山区的阔叶林里,原本林下阴暗处能找到不少鸡枞菌,但如果这片林子被大面积砍伐,阳光直射林下,鸡枞菌就很难生长出来了。
- 温度:
- 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变化
- 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
- 森林是许多菌子生长的理想场所,当森林被砍伐后,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土壤结构、湿度、光照等条件都改变了,很多依赖森林生态系统的菌子失去了生存空间,一些生长在松树与其他树木共生环境下的菌根菌,随着松树被砍伐,共生关系被破坏,这些菌子就无法生长,也就捡不到了。
- 大规模的植被破坏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影响菌子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使得菌子数量减少甚至绝迹。
- 环境污染:
- 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对菌子生长环境造成破坏,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水体污染等都可能影响菌子的生长,附近有工厂排放含有重金属的废水,渗入土壤后,菌子的生长会受到抑制,甚至可能导致基因突变,无法正常形成菌子。
- 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随着雨水冲刷等进入土壤和水体,也会对菌子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对农药化肥敏感的菌子,可能就不再生长在被污染的区域,从而难以被捡到。
- 生态系统失衡:
-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菌子生长,比如一些外来植物可能会迅速繁殖,与本地植物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菌子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
- 病虫害爆发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如果森林中某种树木遭受严重病虫害,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依赖这些树木的菌子也会受到牵连,数量减少,难以捡到。
- 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
时间因素
- 错过生长季节
- 每种菌子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季节,香菇一般在秋季生长旺盛,如果在春季或夏季去寻找,基本很难找到,错过了它们的生长旺季,即使环境适宜,也不容易捡到。
- 一些季节性很强的菌子,如竹荪,通常在竹子生长旺盛的时期出现,一般是夏季到初秋,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就很难再发现其踪迹。
- 菌子生长周期特点
- 菌子从孢子萌发到形成可采摘的子实体有一定的生长周期,有些菌子生长周期较短,可能几天内就从幼小的菌蕾长成成熟可采摘的状态,之后很快就会衰老、腐烂,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去采摘,就会错过,而且下次要再找到同一批生长的菌子就比较困难。
- 草菇生长迅速,从播种到采收一般只需2 - 3天,如果没有及时关注并采摘,就会错过最佳时机,后续很难再在同一位置捡到,还有一些菌子,如马勃,成熟后会自行开裂并释放孢子,一旦错过其成熟但未开裂的短暂时期,就无法捡到完整可用的菌子了。
人为因素
- 过度采摘
- 在一些热门的菌子采摘区域,由于人们对菌子的需求大,过度采摘导致菌子数量急剧减少,一些人可能不注意采摘的度,将还未成熟的菌子也一并采挖,破坏了菌子的繁殖生长。
- 在某些盛产鸡枞菌的地方,每年大量的人涌入采摘,使得鸡枞菌的生长环境虽然看似适宜,但由于过度采挖,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导致能捡到的菌子越来越少。
- 采集方式不当
- 有些人在采集菌子时,采用连根拔起等粗暴方式,不仅破坏了菌子本身,还对其生长的菌丝体造成严重损伤,影响后续生长,对于一些生长在地下有菌根结构的菌子,如果连根拔起,就会破坏菌根与树木根系的共生关系,导致这片区域以后很难再生长出该种菌子。
- 还有些人在采集过程中,随意践踏周围的植被和土壤,破坏了菌子生长的微环境,影响其他菌子的生长,使得捡到菌子的机会减少。
- 人类活动干扰
- 随着户外旅游等活动的增多,一些原本菌子生长的偏僻区域也有了较多人类活动,频繁的游客走动、大声喧哗等会干扰菌子的生长和繁殖,一些在深山里生长的珍稀菌子,由于旅游开发导致人员频繁进入,其生长受到影响,数量逐渐减少,难以被发现捡到。
- 一些地方为了开发建设,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建房等,直接破坏了菌子的生长栖息地,导致菌子无法生存,也就捡不到了。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