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汽充足:山区通常植被丰富,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空气湿度较大,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 地形因素
- 地势抬升:暖湿空气在水平运动过程中遇到山地阻挡,被迫沿山坡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空气体积膨胀,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形成雾。
- 山谷风:夜晚,山坡散热快,气温迅速下降,冷空气沿山坡下滑至山谷底部,形成山风,暖湿的空气在山谷中聚集,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进而形成雾,这种雾通常在清晨较为常见,被称为山谷雾,白天则相反,形成谷风,雾会逐渐消散。
- 地形封闭:一些山谷或盆地地形相对封闭,空气不易扩散,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降温,水汽容易在局部积聚形成雾,并且这种雾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 温度条件:山区的昼夜温差相对较大,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作用明显,使得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迅速降低,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就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进而凝结形成雾。
- 植被覆盖:茂密的森林植被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还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凝结核,植物的表面、尘埃以及一些微小的颗粒物等都可以作为水汽凝结的核心,有助于雾的生成。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