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异常
- 季风活动异常
- 以亚洲季风区为例,夏季风带来丰富水汽,当季风强度异常增强或推进速度异常时,会导致水汽输送异常活跃,从而在特定区域频繁形成降雨,南亚夏季风异常强盛时,印度半岛等地会出现比常年更为频繁的降雨过程。
- 冬季风异常时也可能影响降雨,如冬季风势力较弱,暖湿气流容易向北推进,与冷空气频繁交汇,在一些原本冬季降水较少的地区也会引发频繁降雨。
- 大气环流系统异常
- 大型天气系统,如阻塞高压、西风带波动等异常稳定或频繁活动,会影响锋面、气旋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发展,进而导致频繁降雨。
- 当阻塞高压长时间维持在某一区域时,其下游地区的西风带波动会更加频繁,容易引发气旋活动,气旋带来的上升气流会促使水汽凝结形成降雨,使得该区域降雨频繁。
-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和形状异常也会对降雨产生显著影响,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雨;当它位置异常偏南或偏北、强度异常变化时,其边缘地区的气流交汇情况会改变,导致冷暖空气频繁相遇,从而频繁产生降雨。
海洋因素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这会改变全球大气环流,使得原本降雨分布发生变化,在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沿岸地区降雨减少,而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则降雨频繁,这是因为厄尔尼诺导致大气环流异常,使得原本向太平洋东部输送的水汽转向其他地区,从而造成这些地区频繁降雨。
-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它同样会引起大气环流的调整,导致某些地区降雨异常,通常在拉尼娜年,东亚地区冬季风增强,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交汇增多,可能使得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冬季降雨(雪)过程比常年更为频繁。
- 海温异常
- 除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这种大规模的海温异常事件外,局部海域的海温异常也会影响降雨,当某一海域海温异常偏高时,其上空的大气会被加热,形成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
- 北大西洋暖流区域海温异常偏高时,其上空的大气不稳定,容易引发气旋活动,进而导致其附近陆地或海洋区域降雨频繁。
地形因素
- 山脉阻挡与抬升
- 山脉对气流有阻挡和抬升作用,当暖湿气流遇到山脉时,被迫沿山坡上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容易形成降雨,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南麓形成了丰富的地形雨,降雨频繁。
- 我国台湾岛东侧的中央山脉,使得夏季风携带的水汽在此抬升,形成大量降雨,该地区年降水量丰富且降雨频繁。
- 地形地貌影响
- 一些特殊的地形地貌,如盆地、谷地等,也会影响降雨,盆地地形容易聚集水汽,当有冷空气进入盆地时,暖湿空气与冷空气交汇,容易形成降雨天气,四川盆地冬季多夜雨,就是因为盆地内暖湿空气在夜晚冷却凝结,加上地形的聚集作用,使得降雨较为频繁。
- 河谷地区由于地形相对较低,暖湿气流容易汇集,且河谷走向与盛行风向有一定关系时,也会增加降雨的机会,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受河谷地形和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频繁。
其他因素
- 城市化进程
- 城市下垫面多为水泥、沥青等材质,比热容小,升温快,城市上空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当城市热岛环流与周围地区的气流相互作用时,会促使水汽凝结,增加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降雨机会。
- 城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如尘埃、气溶胶等,可以作为凝结核,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研究表明,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的降雨频率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所增加,部分是由于城市因素的影响。
- 森林植被变化
-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大面积森林植被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水汽循环,当森林覆盖率较高时,区域内的水汽含量相对丰富,降雨条件更容易满足,可能会出现较为频繁的降雨。
- 相反,如果森林遭到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空气湿度降低,可能会影响降雨的形成,导致降雨减少或降雨模式发生变化,一些热带雨林地区森林砍伐后,局部地区的降雨频率和降水量都有所下降。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