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太山”:在古文中,“太”与“泰”相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东汉郑玄注解为:“五岳,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山。”其中的“岱宗”即指泰山,这里的“岱”字,也与“太”相关,表明泰山在古人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尊称,后人逐渐将其称为“泰山”。
- 因地处东部:按照古代方位学说,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主生”的特殊意义,位于东方的泰山也就被尊为“东岳”。“东”与“太”在音韵上存在一定关联,随着时间推移,“太山”之名逐渐固定为“泰山”。
- 与五行学说有关:古人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且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相对应,东方属木,木主生发,泰山屹立于东方,在五行中属木,与“太”(大)同义,所以被称作“泰山”。
- 源于大山之意:“泰”有“大”之意,《易·说卦》中记载“履而泰,然后安”,泰”表示“大”,泰山雄伟磅礴,其山脉高大厚重,古人因其“大”而称之为“泰山”。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